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篇一:家庭基础教育读后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教育基础知识教材》读后有感有幸读了学校分享的《家庭教育基础知识教材》一书,很有种读之恨晚的感觉。

关于教育的书籍读过一些,但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鸡汤喝过虽有感悟,但针对自家孩子仍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一本则不同,看似朴实,内有精华,对于家庭教育,从教育孩子的品德行为、学习习惯、饮食运动乃至艺术修养、情商财商、安全意识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提供了的科学的理论,客观的案例分析及可操作性指导方案,详细而简明,可以说是指导我们家长家庭教育的“干货”。

小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起点,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

如老话所说,基础要打好。

如书中所讲,初入学进入新环境,出现的问题很多,我家孩子有两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不会自我管理和上课走神,从开学到现在,对于孩子的问题也很是苦恼,可以说是软硬兼施却收效甚微,读了这本书很是欣喜,书中的对策很有指导性,特意笔记留存,用来对付家里的小魔头,犹遇武林秘籍。

如书中所说,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我们家长不断学习、实践和领悟。

只有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而成长在快乐的同时,也伴随成长的烦恼,这让我们做家长的很焦虑。

感谢学校和老师,分享这样一本好书,让我们在束手无策的时候能从书中寻求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指导。

从而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反思和自省,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尊从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也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宽容孩子赏识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从学习中不断感受到乐趣,从努力中不断体验到成功。

对于我家孩子,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自理能力,包括学校生活的自理和自我控制管理。

从书中现学现用,打算从下面几方面着手:一、分阶段确定目标,对孩子激励并训练,从细节处培养他健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包容心,引导孩子面对冲突时,可以换位思考,学会以宽容之心解决冲突,在摩擦和挫折中得到成长;三、培养孩子懂得欣赏别传人、称赞别人,和同学友爱合作;四、多陪孩子游戏和学习,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探索精神;五、陪伴孩子多读书,并培养其自我阅读能力。

六、在孩子犯错时,一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人生之路刚刚开始。

做为小学一年级家长,我们也是教育路上的小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作为父母,我们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希望他能尽快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成长为阳光少年。

最后,感谢老师的一路陪伴,感谢学校的一路指引。

任振轩妈妈2016.11.2篇二:读后感小巫认为,中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是培养“考生”还是“学生”的问题?“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

一字之差,千里之遥。

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如果不改变,我们很难期待孩子的教育会有什么大突破,包括家长的观念。

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多一点像“学生”,少一点像“考生”。

除此之外我不能改变什么。

只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我的“教育”观也能成长,跟进小巫所说的“国际化”的脚步。

一、关于孩子的缺点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本书里小巫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

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这个“错误”,他会不会变得自我中心、难以管教?其实这个担心来源于家长内心的一种恐惧,这个恐惧的根源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现实。

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不是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向孩子宣战。

“同时小巫还提到了中美两国的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

中国老师和家长似乎总是在捕捉孩子的缺点,哪怕是没有任何大的缺点也要找出点不是缺点的缺点来,幼儿园里老师也会经常向家长告状,而美国老师和家长则不同,他们是在到处挖掘孩子的优点:“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

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

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

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

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些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

我们定义的“缺点”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事实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乖巧和懦弱、张扬和骄横……都是人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侧面,甚至是别人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个人好恶主观给贴上的标签。

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惧把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遗传“给孩子。

其实,据我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确实有一些遗传因素,另外家长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也会非常强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形成类似的特点。

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

中国家长历来讲究谦虚,读书时我父母在期待我学有所成的同时,同时也在不断打击着我,说什么你可以上大学学校就坐不下来之类的话,而一个小学老师就曾经对我父母说我没有某某聪明,将来难考大学,尽管后来我考上了重点大学,也考上了公务员,但心底儿总感觉缺乏自信。

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于进取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人最可贵的心理优势。

有些家长由于害怕孩子“骄傲”而打击孩子的自信,我觉得是得不偿失。

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骄傲”“不骄傲”上面。

二、关于兴趣班小巫的书里,李跃儿教育论坛里,充满了对闪卡、诵经和兴趣班的不以为然和反对批评之声。

她们从人脑的发育过程、从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神童的实际经历等等方面,来分析忽视儿童的正常发育特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种种弊端,可是这种声音太微弱了,社会上还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书和教育工具“传授”培养天才儿童的秘诀,孩子们还是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压得喘不过气来。

包括我自己也对兴趣班很感兴趣,或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没能有一技之长,所以对怀有一技的能特羡慕,再说现在,每一个孩子都读兴趣班,有个一技之长,不报未免落后。

这也正像被小巫说中了一样,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孩子身上。

但我觉得是否要报兴趣班、报什么兴趣班要根据孩子的兴趣。

一朋友的孩子五岁,报了围棋班、钢琴班、画画班,周末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的,我们有时候开玩笑叫他不要去了玩要紧,他却像个老大人一样说玩有用吗,还是学习重要。

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希望是吧。

现在的兴趣班、上好学校等等解决的是技能问题,是“标”,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本”。

虽然我们常常嘲笑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却同样有“治标不治本”之嫌,而西方教育注重从自然中学习、从实践中培养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虽然中国孩子在各种国际奥赛中屡创佳绩,甚至把西方人的语言都考成比西方人还好,但是不能说中国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

小巫的书里写了一个故事,耶鲁大学曾经想在中国举办夏令营,“全封闭式,为期两周,由耶鲁大学派出老师,对中国学生的要求和培训重点在于以下几点:1、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2、能够独立思考;3、善于解决问题;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5、敢于挑战权威。

6、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结果报名者寥寥。

很多家长“问孩子们能学到什么?能多会几百个单词?能多说多少英语?有考试吗?有证书吗?(耶鲁夏令营:孩子们的成绩是能够独立演示一场自己独创的power-point presentation)那有什么用?我们怎么跟亲戚朋友说得出口?我们可不在乎孩子是否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干吗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她学会独立思考了,还听我的话吗?她不听我管教了,我这不是鸡飞蛋打吗?她学会挑战权威了,回到学校,还能舒舒坦坦地过下去吗”小巫说:"如果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还只紧盯着眼前的那点儿利益,还要强迫孩子适应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我们就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我们不仅会毁灭孩子的前程,甚至会拖累整个国家的发展。

"我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发人深省的警钟.三、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这是《成长》一书中的一章的题目。

讲的是小巫和儿子SAM因为对电视里一个画面的认识不同而争论的故事,小巫认为那个画面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她6岁的儿子SAM则认为是另一个意思,而SAM非要妈妈同意他的看法,两人争论不休,最后小巫说:“我和你不一样,你可以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我爱你,但我不一定和你的看法一样,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

”(大意)。

小巫没有强制孩子认为妈妈的认识是对的,也没有要求孩子听妈妈的话,而是说:“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

在我们的受教育过程中,估计鲜有听见这样的对话,我们的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听话”。

这与我们当时所处的时代、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不止是孩子,大人在外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在家则要“孝顺父母”、“听爸爸妈妈的话”。

而当我们长大,尤其是脱离了学校、家庭,进入剧烈变革中的复杂的社会,很多温顺听话的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话了,开始迷惑混沌、不知所措,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烦恼。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首先是和孩子划清界限,父母的思考代替不了孩子的思考,父母的认识代替不了孩子的认识,孩子认识世界是要通过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而不是仅仅通过成年人的告知和灌输;与其告诉孩子“真理”,不如与孩子一道去接近真理,或者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真理。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还表达出:虽然父母难免对孩子有很多期待:期待孩子具备父母自己的优点,“克服”父母自身的缺点(或者说对自己不满意的特点),但作为理智的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和我们自己不一样的人,虽然他(她)继承了我们的基因,但他是脱离父母之外的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独有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承认人和人的界限、差异。

现在的社会是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我们父母常常内心焦虑,并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希望孩子“强势”、“张扬”、“外向”、“厉害”、“坚强”,如果自己的孩子天生不是这样的性格,就抱怨孩子“窝囊”、“懦弱”,而有的家长见自己的孩子“外向”“好动”,又怕孩子不好管教、惹是生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