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一)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

这部著作的要义能够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理解社会的强制性惩罚。

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xx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

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资料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

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

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靠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

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著,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好处,那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

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

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

第二,纵使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内含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充。

密尔在这第二点上确定了错误意见的存在的好处,它之所以存在是对既存真理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真理的完备性。

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理解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

这一点简直是太有说服力,反对意见的提出,就会逼迫持有者去说服反对者,而一旦持有者没有从根本上体会真理,那么只会被反对者所识破,只因为有反对者的存在才能使真理更好的被人理解。

再者,第四点,教义的好处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少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密尔所宣称的自由毕竟是离不开社会的,人是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任其随自己喜好的态度去生活。

但是,他也务必区分自己自由的权利界限,在密尔的自由论中,自由,也就是不能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这也是我所能读懂的层次,在不干涉他人权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状况下,你是能够干任何你想干的事情的。

当然,政府也不能干涉人们的这种自由,密尔理论中,政府过多干涉人们自由,会增加政府的权力,必须程度上会使人们陷入崇拜权力的状况,从而丧失自己的自由观念,依附于政府,而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受干涉,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如前面密尔所述,意见就算有其真理性,但反对的或者不同的意见在必须程度上对其真理性是有所帮忙的。

我是这样体会的。

密尔的理论就先谈到那里,我用了“读不懂”来形容我所认识的自由,当然既是形容这部著作,也是形容我所看不懂的当今中国社会所谓的自由与民主,以及一些为人师所传授的民主自由。

是的,中国的民主自由是与当今世界所谓的民主自由有必须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讲,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的时候,会有一个审批的过程,会有一些字会变成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这都是在西方国家不能所遇见的状况,这完全是政府干涉个人言论自由的铁证。

或许,是有太多人只看社会的这一面,在我看来,整个社会是前进的,总有一些手段是务必要实行的,一些人总是在试想如果中国政府按照西方政府那样做,该多好,我想问,多好是哪里多好?体制要变,民俗要变,人们要被强迫地去理解所谓的民主自由,时髦的说也就是突然“被民主”“被自由”,一个人总要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会慢慢适应,会逐渐去放下自己这方面的畅想,逐渐同化,不横向比,纵向比,这种变化是很客观的,横向比,我们只能兴叹,有时候,我反而感觉西方国家安全感不是很强,一切都放开,在适当法律下,谁明白谁哪天会情绪变化,对他人怎样样?自由,感性来讲,只要是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能够,必须要与自己过不去,那也没办法,有一批人在争取西方式的自由,需要这样的人,正如密尔在《论自由》里所说的的另外一个层次,每样东西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的。

《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二)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

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

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状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透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齐,并透过传播、共享。

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存在。

这能够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

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

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

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

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能够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

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齐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举制度,哪怕我承认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但它的结果必然造成官僚体系之外的,其余国民在自由领域探索活动的萎缩,如此,这个国家不会再有个性,不会再有首创精神,真理因此教条化,社会停滞。

如果没有英国的坚船利炮,这天的中国或许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没什么差别,当然好与不好,大家自己会有想法。

这本书写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英国土地上,如今的中国人读起来,或有许多共鸣。

听我乱说,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万余字。

《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三)光看名字,关键词是很明显的。

想密尔的这篇论文,就是对“自由”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与研究。

通读了一遍《论自由》,觉得想要深入的理解,还得多读几遍,慢慢的回味。

虽然只是“初体验”,还是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论自由》的目录,很清晰的像我们展示了这篇论文主要涉及的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研究;第二个是对于个性的讨论;第三个就是社会对于个人自由的好处。

首先说说思想自由与讨论自由。

思想自由,是指个人的思想能够不受社会的、传统的、宗教的、民族的既成观念、思维方式和基本理念的束缚和左右,而是以自我的、独立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发现(摘自百度百科)。

据说有人将自由分为三个层次,人身自由、选取自由、思想自由。

我想,在那里,思想自由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自由。

思想自由就应是能够挣脱身体的束缚,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他人的一切一切的束缚,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进行独立的思考与独立的决定,以求的在思想上的解放。

我认为,思想自由是行为自由的前提,因为思维支配着我们的行动。

我们所想的不必须要付诸于实践,但是我们的行动必须是受我们的思维所支配的。

所以思想自由是很有好处的。

我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邓小平等人倡导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不主张思想的自由,就不能期盼新的进步。

这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也算是对中国人民自由的升华。

当然,思想的解放与思想的自由就应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解放思想并不意味着意志的完全自由。

自由毕竟是相对的。

讨论自由,是以语言、文字、音像、电子、艺术或其他形式表达意见、寻求信息、理解观念、传播思想的自由。

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在自己家中举办聚会,接待宾客。

在她的沙龙里,成员们彬彬有礼,使用矫揉造作却又不失典雅优美的语言,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是流言蜚语。

人们在那里实现了讨论自由,但是自由的讨论并不代表着胡说八道。

语言、信息的交流对于人类来说是十分搞笑的。

人类的不断发展,与言论自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密不可分的。

有人说中国的讨论自由便是批判。

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只有人们不断的批驳,才能被人们所理解。

只有经过充分的讨论,才能使人们放下错误的观念而理解正确的意见。

对之前的不足进行校正,这样才能使社会进步。

在论文的第三章中,密尔强调着个人的自由,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他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便是:完全的个人与个性的解放与自由是社会发展所致,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我们的思想会反映到我们的性格上,给予了我们独特的个性,支配着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有不同的性格、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个性是人们的独特的社会属性。

当然,有些权利会认为人们多元化的个性具有威胁,带有危险性,认为人们很多恶劣的行为都是来自其恶劣的个性。

若不加以管制和约束就会危害到社会,或者说撼动到他们的权利。

所以他们想法设法限制着人们的个性。

密尔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是压制人的个性都是专制……”社会和人就应是统一又矛盾的。

所以社会如果凌驾于个人的自由之上,那么必须是不平衡的。

使自由与权利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可控制的状态下,才能过使社会与人平衡发展。

所以密尔是期望社会能够包容人的个性,使其成为社会的推动力。

社会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太大太泛。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