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鹏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6月课程考试考试《农业气象(本科)》网考资料及答案.doc

奥鹏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6月课程考试考试《农业气象(本科)》网考资料及答案.doc

单选题1.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吸收能力()A.强B.弱C.不变答案: A2.若大气透明系数一定,大气质量数以等差级数增加,则透过大气层的辐照度以等比级数()A.增大B.减小C.不变答案: B3.()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热源A.太阳直接辐射B.地面辐射C.太阳散射辐射D.太阳总辐射答案: B4.地面辐射差额的年变化是()A.夏季的辐射差额为负;冬季也为负B.夏季的辐射差额为正;冬季也为正C.夏季的辐射差额为正;冬季为负D.夏季的辐射差额为负;冬季为正答案: C5.6 月 22 日,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A.广州B.哈尔滨D.成都答案: B6.在 5 月 1 日这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A.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B.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C.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答案: B7.地面温度高时,地面有效辐射()A.增大B.减小C.不变答案: A8.在海拔高的地方,紫外线和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的含量()A.增多B.减少C.不变答案: A9.大气透明系数越大,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照度(),散射辐射照度()A.减少,增加B.减少,较少C.增加,增加D.增加,减少答案: C10.大气质量和水汽主要集中在()A.对流层B.平流层D.热层答案: A11.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日照时间()A.长于 12 小时B.短于 12 小时C.等于 12 小时答案: C12.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面有效辐射()A.增大B.减小C.不变答案: A13.植物的光和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称()A.光补偿点B.光平衡点C.呼吸饱和点D.光饱和点答案: D14.短日照作物,由南向北引种时,生育期将()A.缩短B.不变C.延长答案: C15.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仍然是明亮的,这是由于()A.吸收作用B.大气逆辐射作用D.反射作用答案: C1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性植物的是()A.小麦B.番茄C.水稻D.黄瓜答案: C17.太阳辐射年总量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高而()的缘故A.增大B.减小C.不变答案: B18.下列关于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几乎全部的水汽、尘埃、氮、氧都集中在对流层B.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二氧化碳C.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D.臭氧能吸收波长小于 0.175 微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答案: C19.对流层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是()A.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B.吸收太阳的长波辐射C.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D.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答案: C20.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的太阳辐照度,随大气透明系数增加而()A.增大B.减小C.不变答案: A21.太阳辐射中,散射能力最强的光是()A.红光B.黄光C.蓝光答案: C22.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能直接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B.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的长波反射C.臭氧直接吸收地面大量短波反射D.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答案: D23.下列现象中,与地球公转运动密切相关的是()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B.台风的形成C.北京冬冷夏热D.大气环流答案: C24.春分日,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A.深圳B.长沙C.北京D.沈阳答案: A25.有一些作物要求经过较长的光照和较短的黑暗才能开花结实,这些作物叫()A.短日照作物B.喜阳植物C.怕阴植物D.长日照作物答案: D26.()是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答案: B27.太阳辐射光谱中能量最大的区域是()A.紫外线区B.可见光区C.红外线区答案: B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O2的作用是成云致雨B.氮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C.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水汽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答案: C29.有些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黑暗和较短的光照才能开花结实,这些作物叫做()A.长日照作物B.喜阴植物C.怕光植物D.短日照植物答案: D30.有关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间层的臭氧强烈吸收了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对流层中的水汽和CO2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反射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大气中尘埃物质的多少D.散射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各种可见光被等量散射答案: B31.在空气的所有气体中,对农业作用最大的气体有氧气、水汽、二氧化碳和()A.氢气B.氮气C.氨气D.沼气答案: B32.植物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阳辐射中的( )部分辐射A.紫外线B.可见光C.红外线答案: B33.大气湿度增大时,地面有效辐射()A.增大B.减小C.不变答案: B34.在一年中南北回归线之间可以有()次太阳直射A.1B.2C.3答案: B35.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到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而减弱,其减弱的程度主要决定与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经过的路径长短和()A.大气温度B.大气透明度C.气压D.风速答案: B36.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波长长的光谱成分逐渐(),波长短的光谱成分逐渐( )A.减少,增加B.减少,较少C.增加,增加D.增加,减少答案: D37.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答案: B38.在CO2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确定答案: C39.在大气干燥、天空晴朗、无云的条件下,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

A.蕾莱分子散射B.大气漫射C.大气反射D.大气粗粒散射答案: A40.人们说CO2是主要的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是因为它()。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影响D.对杂草及病虫害繁殖有影响答案: B41.在北球,夏半年,除去春分、秋分外,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的昼弧()。

A.长B.短C.相等D.不一定答案: A42.光合有效辐射量约占太阳总辐射量的()。

A.30%B.50%C.70%D.90%答案: B43.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棉花B.高梁C.菠菜D.水稻答案: C44.土壤热容量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

A.增大B.呈线性递减C.不变;D.呈指数递减答案: A45.潮湿的土壤和干旱的土壤相比,干旱的土壤表层昼夜温差()。

A.小B.大C.相同D.不一定答案: B46.6月22日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广州B.北京C.上海D.成都答案: B47.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波长长的光谱成分逐渐(),波长短的光谱成分逐渐()。

A.减少,增加B.减少,减少C.增加,增加D.增加,减少答案: D48.光合有效辐射的波段大体与()的范围一致。

A.紫外线B.红外线C.可见光D.无线电波答案: C49.()更有利于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A.红光B.绿光C.兰光D.青光答案: C50.光周期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对()的诱导效应。

A.拔节B.开花C.灌浆D.结实答案: B51.耐阴植物的光饱和点是()勒克斯。

A.1000~5000B.5000~10000C.25000~60000D.65000~75000答案: B52.土壤表层温度的日变化随纬度升高而()。

A.减小B.增大C.不变D.先减小后增大答案: A53.气温系指距地面()高度处测得的空气温度。

A.1米B.1.5米C.2米D.2.5米答案: B多选题1.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答案: A, B, D2.对流层的特点包括()。

A.空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比较均匀B.空气主要作水平运动C.气温日变辐大D.随高度增加风速减小E.水汽和尘埃含量多答案: C, E3.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受()影响。

A.太阳高度角B.大气透明度C.云量D.海拔高度答案: A, B, C, D4.被植物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吸收的多为()。

A.兰紫光B.红橙光C.绿紫光D.远红外光E.青兰光答案: C, E5.土壤表层热量累积量取决于()。

A.太阳总辐射量B.地气之间的对流、乱流热交换量C.土壤水分蒸发耗热量D.与土壤分子热传导量E.土壤表面水分凝结释热量答案: A, B, C, D, E6.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程度远近的湿度参量有()。

A.绝对湿度B.相对湿度C.水汽压D.露点温度E.饱和差F.温度露点差答案: B, E, F7.降水形成的主要宏观条件是()。

A.云底高度高B.云下的湿度低C.较强的上升气流D.充足的水汽输送答案: C, D判断题1.植物需水量是植物蒸腾需水量和农田总蒸发量之和。

T.对F.错答案: F2.灌溉不仅增加农田湿度,还起到保温作用。

T.对F.错答案: T3.积雨云常有连续性降水。

T.对F.错答案: F4.摄氏温度为40℃,则华氏温度应是60F。

T.对F.错答案: F5.北极地区由于温度很低,因而气压也较低。

T.对F.错答案: F6.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果。

T.对F.错答案: T7.黑而潮湿的土壤是自然界中的黑体。

T.对F.错答案: T简答题1.长日照植物引种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 参考答案:长日照植物北种南引,由于南方日照缩短,发育减慢,但温度升高,发育加快,光温对发育速度影响有互相抵偿作用(2分)。

而南种北引,由于北方日照增长,发育加快,但温度降低,发育减慢,同样,光温对发育速度影响有互相抵偿作用(2分)。

长日照植物的跨纬度引种,生育期长短变化应综合分析(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