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许多问题。
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时期内对本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
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他认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
武铁传《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一文也指出了文化“软实力”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发展不平衡与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制约文化发展,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加快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以文化产业集群化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以人才培养夯实文化产业繁荣之本。
孟淑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管见》一文则重点讨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民族文化流失严重,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落后,文化建设工作起步晚水平低等,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再加上强权国家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战略,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我国文化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侵略。
我国文化的现状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还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但优势相当明显。
孙西辉《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有较全面的论述。
该论文指出,一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如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风靡全球的中国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海外华人圈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存在
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东西,国家认同和国民凝聚力的下降,国民素质的缺憾和人才的流失,国际机制建设与安排中的身份不相称。
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一文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起点,既面临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和严峻的挑战。
机遇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的新起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源泉;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难得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
挑战则有: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尚有差距;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建设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与对外开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与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文化人才缺乏和文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
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的研究中,学界已经注意到了正反两方面,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不过讨论的深度还明显不够。
今后的研究应该对具体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各个领域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作进一步的探讨。
锦屏县三江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备考工作方案
在全校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为三江中学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全校同仁万众一心,我校在2018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增强了三中人的信心和决心。
但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2019年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没有退缩。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2019届备考复习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高考目标任务,以核心考点为依据,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用新理念、新教法、新形式、新手段做好各个阶段的复习,落实培优、辅中、转差,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备考积极性,争取在2019年的高考能有新提升。
二、高三年级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
高三年级共有10个教学班,其中6个理科班,4个文科班。
学生基础薄弱得,学困生和德困生较普遍是2019届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师情况
高三年级大部分教师有过高三教学的经验。
总体来说今年的高三年级教师团队是一支敢打硬仗,能吃苦、肯奉献的队伍。
三、备考具体措施
1、加强管理,健全机构,确保备考工作和谐、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