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后,金融业不断发展和开放,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市场要求,我院适时开办了金融学专业。
作为学院一个新设重要专业,在很多方面需要规划与建设以及大量资金投入,以适应竞争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为此,特制定北京物资学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性强,但也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育指导思想。
厚基础是指本专业毕业生金融学基础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宽口径则是指他们具有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因此其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同学们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和金融学功底,具有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数学和外语水平、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具体目标是:第一,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租赁及其他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能胜任政府部门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达到硕士研究生入学水平并能向更高理论层次发展的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灵活的适用性。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适应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应该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加强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于加入WTO的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复合型人才的设计和培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特此制定了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
具体内容见附件。
二、学科建设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为每届两个班共60人,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
计划3年内扩大到6个班,总计180人。
三、师资队伍条件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虽然金融学专业的师资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
但还没有形成较有权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因此,如何加强师资,培养学科带头人,是未来几年金融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根据学院的整体规划,2008年全院具有正高职的教师应该达到60人,如果按照25个专业计算,每个专业应该有2-3名正教授。
金融学专业,现有教师中2006年前可培养出1-2名教授,但还需要有在全国有权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金融学专业共有专业教师8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3名,助教1名,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名,教师年龄较为年轻,都在45岁以下,整体的教师结构体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的特征。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领域都集中在金融学以及分支学科,具有较为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及科研能力,大多数金融学专业教师参与过部级、北京市教委的课题,其中,陶冶老师担任过一项部级课题主持人,两项北京市教委课题主持人。
于亦、顾声乐老师担任过一项北京市教委课题主持人。
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高,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能够承担金融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专业教师承担课程情况如表1:表1:专业教师承担课程情况表计划教师承担课程情况见表2:表2:计划教师承担课程情况金融学专业教师授课情况表估缺3名教师)本专业虽然初建,但随着专业课的开始讲授,专业课的师资将显现缺乏,需通过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两条途径达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在国内的培训主要是向兄弟院校学习。
鼓励现有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国外培训包括向国外大学派遣教师参加短期和长期培训。
特别是对于优秀课程和新开设课程的教学,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进行参考,应给予充分的培训。
预计培训的总费用15万元。
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本专业师资力量无论是学历水平还是职称水平均有一定差距。
为此,我们将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团队精神,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学术交流;通过进修、交流,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联系,拓宽教学与科研渠道;我专业应注意适当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可以双语教学的教师。
本专业目前力争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见3、表4。
表3:拟引进教师情况表、《银行信贷管理学》、《信托与租赁》、《公司理财》等课程。
表4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教师培训包括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
在国内的培训主要是向兄弟院校学习。
鼓励现有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国外培训包括向国外大学派遣教师参加短期和长期培训。
特别是对于优秀课程和新开设课程的教学,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进行参考,应给予充分的培训。
预计培训的总费用15万元。
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的基本要求。
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环境的变化,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必然要有一个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设置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既吸收借鉴其他高校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又要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和前瞻性,以使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在质量上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为达到这一目标,将在未来2年进一步加以完善。
根据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建设规划如下:1.主要在必修课和任选课两个方面不断加强完善。
从必修课来看,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经济理论类课程,以金融学和西方经济学为核心,使学生打下系统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第二类是数学类课程,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计量经济学为核心,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和金融分析方法;第三类是工具性课程,主要包括统计学、英语、计算机等等;第四类是知识性、专门性和专题性课程,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综合能力,如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学、中央银行学、公司理财等等。
从选修课来看,主要从提高就业率和学生考研升学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着想。
计划在选修课中设置以下四组课程:第一组偏重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和今后的学术性研究打下良好基础,这方面的课程已开设和拟开设的有保险精算、金融工程、金融数学、金融经济学等;第二组面向具体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界的需要,为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就业市场和从事具体工作提供专门知识,这方面的课程已开设的有公司理财、银行信贷管理学、投资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信托与租赁、投资基金管理等;第三组强调中国特色,使学生具有关于中国金融问题的总体概念,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需要输送金融学人才,这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有中央银行学、网络金融等。
第四组偏向国际知识介绍,使学生能够了解,国际业务,这方面的课程拟开设的有国际银行业务等。
2.开设一些掌握现代金融学所必需的先进分析方法和工具类课程,如金融数据库与统计软件应用、金融数学、金融法、金融英语等。
3.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调整。
大多数有金融学专业的高校把《中央银行学》作为专业核心课,我专业把它放在选修课中。
将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保险学列为专业核心课,突出了金融专业课的“核心”二字。
4.课程时数安排。
课时数过多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五年中,将尝试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和学分。
本专业开设专业核心课程5门,有中三门已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没有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
计划在未来两年之中开设一至两门双语教学的课程。
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本着不断完善、开拓创新的原则,增加金融学前沿理论的介绍;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系统性。
本专业力图在未来五年内建设2门优秀课程。
全校和全院必修课以后将随着学校和学院学科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
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将按照学科发展的特点,每年进行一次调研活动,并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对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评估,进行必要的调整。
各任课教师将要求紧跟国际金融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并逐步过渡到基础专业课使用双语教学和国外教材。
我们计划将金融学和国际金融两门课建设为优秀课程,为此将开展以下工作:1.制作《金融学》、《国际金融》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其中《金融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已有。
《国际金融》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正在制作,计划一年内完成。
2.修订完善《金融学》、《国际金融》的教学大纲,使之真正成为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纲要”,一年内完成。
3.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和统一对课程的理解,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4.编写配套习题,使学生加深课程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习题编写工作已开始,预计两年内完成。
5.对专业领域内的重点、疑难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和交流;6.建立配套的实验课程,见“六、实践教学情况”。
7。
修改完善考试题库,真正起到检验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作用,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专业主干课程将于两年内全部建立试题库。
五、教材建设本专业计划全部选用教育部核心教材或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使用的优秀教材。
课程教材的采用情况见表5。
表5 专业课使用教材一览表共知的,为此,我们需要最新的国内外优秀金融学教材(包括学术杂志)及大量相关资料(包括光盘)并不断更新。
所以,必须加强金融专业教研室图书资料的建设,预计费用7万元。
六、实践教学情况1.实习基地的建设由于金融学专业本身的特点,实习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
需要银行业务实习、证券业务实习、外汇交易实习、保险业务实习等。
因此,要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外汇银行联系,才能保证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完成。
这项规划预计需要经费每年8万元。
我们将在北京市一些金融机构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务知识,培养、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室建设该专业的实验课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内容是模拟金融业务,包括国际结算模拟实验课、证券交易模拟实验课、外汇交易模拟实验课和银行业务模拟实验课等。
这些课程将主要依托经济系经济学实验室的平台进行,未来计划扩大该实验室的功能和规模,购买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相关业务模拟软件的费用,预计费用50万元。
对于金融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实践教学即包括实验课又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两个方面,未来几年内,我们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完善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为日后撰写学年及毕业论文打下基础;二是使学生参加中国宏观金融分析调查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宏观金融形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三是适应国际上“实验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开设“证券交易模拟实验”、“外汇交易模拟实验”、“银行业务模拟实验”等课程。
3.毕业环节本专业的学生要求修完140学分的课内学分,完成20学分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读书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和毕业论文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