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食物
细菌酶类: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 IgE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特应性个体IgE水平显著增高 来源:主要由分布在鼻咽、扁桃体、气管和
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结组织中的浆细胞 Th2依赖性: IL-4在诱导B细胞产生IgE过程中
至关重要 亲细胞抗体:Fc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 过敏反应阶段
速发相反应 (Immediate reaction):
接触变应原数秒内开始发生,维持数小时。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主 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依赖于IgE 和肥大细胞
迟发相反应 (late-phase reaction):
变应原刺激后4-6小时发生,可持续数天以上。表现为以局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h2和嗜碱性粒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
细胞受体结合。
❖ IgE受体
1、FcRI:高亲和力性受体,高水平表达 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2、FcRII(CD23):低亲和力性受体, 表达谱更广泛,临床上,易感个体的淋 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高水平表达FcRII。
FcRI 结构示意图
❖ 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 Mast Cell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
❖ 参与成分
抗原:病原生物:胞内寄生菌(如结核分枝
杆菌),病毒,寄生虫 化学物质:小分子半抗原物质
效应细胞:CD4+ Th细胞
CD8+ CTL 巨噬细胞
❖ 发生机制
致敏期:效应T细胞的形成 效应期:效应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结核肉芽肿形成
结核是典型的感染性迟发型 超敏反应性疾病。胞内感染 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巨噬细胞 在Th1释放的IFN-γ作用下被 活化,从而清除巨噬细胞内 分枝杆菌。如果结核杆菌抵 抗活化后巨噬细胞的杀伤效 应则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形 成肉芽肿(granumola)。
❖ 小结
1、超敏反应性疾病的 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某 些疾病可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类型的超敏反应引 起,但以某一型为主。
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 型超敏反应引起,Ⅱ型 占20%左右
2、同一变应原在不同条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青霉素
Ⅰ型
Ⅱ型
过敏性休克 药物性溶血性 贫血
Ⅲ型 血清病
Ⅳ型 接触性皮炎
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 组织损伤机制
1、补体的作用: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产生C5a和C3a。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 性物质,还可以趋化中性粒细胞。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吞噬免疫复合物;释放多种
溶酶体酶,水解血管和局部组织。
3、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肥大细胞或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PAF可损伤组织,使局部血小板聚集、 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局部出血坏死。血小板活化还 可以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immune complex)或血管炎型
由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 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 ,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相关的临床疾病 全身性:1) 血清病(Serum sickness)
❖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
1、免疫复合物的大小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
存在于循环系统,可能 沉淀
2、可溶性抗原持续存在或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3、血管通透性的增强
4、血流动力学和局部解剖特点的影响
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于血压较高或易形成涡流的毛细血管 血管内高压: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等 涡流易形成处:眼睫状体、动脉交叉口、脉络膜丛等
定义:受抗原刺激产生的效应T细胞介导的以单个核 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性免疫应答。通常是再次接触 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
相关的临床疾病 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杆菌感染 2、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
❖ 基本特点
T细胞介导的,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 的炎症反应 反应发生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 小时
迟发相反应如哮喘和特应性皮炎:嗜酸性粒细胞和Th2细胞
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最为常见, 头孢菌素、链霉素、普 鲁卡因等也可以引起过 敏性休克。
青霉素:本身无免疫 原性,其降解产物青 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烯 酸,可刺激机体产生 特异性IgE,使肥大细 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 敏。再次接触可导致 过敏反应。 青霉素制剂在弱碱性 溶液中易形成青霉烯 酸。
Ⅰ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过敏反应 (Allergy) 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相关的临床疾病
1、全身性的: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2、局部性的:食物过敏 (food allergy)
3、药物防治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阿司匹林:环氧合酶抑制剂,可抑制PGD2等介质生成。 色甘酸二钠:稳定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肾上腺素、异丙肾:促进cAMP合成 甲基黄嘌呤、氨茶碱:阻止cAMP分解,从而抑制靶细胞脱颗粒。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 缓激肽拮抗剂:阿司匹林 白三烯拮抗剂: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基本特点
1、抗体介导,补体参与: IgG或IgM类抗体 2、细胞性抗原:靶细胞表面 3、效应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 4、病理性免疫反应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
要特征
❖ 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靶抗原:正常、改变的、被抗原或抗原表位 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及细胞外基质
自身组织成分参与抗原的构成
Arthus 反应
典型的实验性局部Ⅲ超敏反应:反复马血清免疫诱导机体产 生大量抗体,再次注射马血清后,抗体和局部抗原在血管壁 相遇,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局部血管炎。
类Arthus 反应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的局部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性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 变应原 • IgE及IgE受体 • 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
❖ 变应原 (Allergen)
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通常是存在外界环境中无害的物质
常见的变应原 药物、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类,
有机碘化合物及分解物
吸入性
其中央是巨噬细胞融合形成的巨细胞,外围包绕大量T细 胞和成纤维组织。在缺氧和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作用下导 致干酪样坏死。
结核菌素试验
典型的实验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检测个体是否曾经感 染过结核杆菌。
接触性皮炎
小分子半抗原物质如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药物等 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可引起皮肤局部红肿、 皮疹、水泡,严重者可发生皮肤剥脱。
新生儿Rh+红细胞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或病毒改变的红细胞表 面抗原
风湿热
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心脏瓣膜、 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结合在血细胞表面的药物抗 原表位
❖ 细胞杀伤机制
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 3、ADCC作用
输血反应
ABO血型不相容性反应是典型的Ⅱ型超敏反应
组胺
受体: 4种,分布于不同组织细胞,介导不同效应
生物学效应:1、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 2、平滑肌收缩 3、外分泌腺细胞分泌增加
白三烯
组成:LTC4、LTD4和LTE4的混合物。
生物学效应:1、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比 组胺强100~1000倍),且效应持久 2、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促进腺体 分泌。
过敏性哮喘
食物过敏
呼吸道
皮肤
胃肠道
重者可生过敏性休克 CAN BE DEADLY!
荨麻疹
皮肤过敏症
特应性皮炎
Atopic March
❖ 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远离变应原
皮肤试验
2、脱敏治疗
查明了变应原,但难以避免接触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
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机 制是小剂量多次注射可以是体内致敏状态的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最终 解除脱敏状态。再次注射大剂量抗毒素就不会发生过敏反应。效果是暂 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机体又可以重新被致敏。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在某些抗原刺激下,机体免疫系统过度应答 造成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主要为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超敏反应分型 Gell and Coombs Classification
Ⅰ型:变态(过敏)反应 Ⅱ型:细胞毒性 Ⅲ型:免疫复合物 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局部性:1) Arthus反应
❖ 基本特点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 IgM)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
循环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局部或全身 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
沉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与白细胞 炎症性损伤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
浸润为主要特征
3)改善效应性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解痉,收缩血管升血压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解除痉挛,降低毛血管通透性,减轻皮肤和粘膜 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