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寒假实践报告学校姓名学号编制日期 2013年 3 月 1 日关于山东省单县李田楼镇“空心村”改造工程的调研摘要针对目前山东省农村出现的村庄“空心化现象”,我选择了开展“空心村”改造工程较早的单县展开了调研,首先从村民开始,再到村干部、镇干部,最后到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然后我分别对农户、乡(镇)政府、县相关部门展开调研,并就调研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现行“空心村”改造工作的利弊。
在“空心村”改造工程上,单县县政府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因地制宜的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改造模式——李田楼模式(统一规划,多方共建)。
本实践报告对实地调研成果作出了总结,反映了单县李田楼镇新农村建设目前真实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空心村”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一、“空心村”的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愈来愈多的农民选择了进城务工、经商和定居,加上原来所在的村庄都是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相关配套设施不是特别完善。
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相对以前已经提高了很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大大提高。
这样,他们就不会选择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去建设房屋,而会在那些靠近公路地方去建设新的房屋。
因此,我们就会发现在公路旁边耸立起来的一排排新房。
在人口迁移的时候,在法律上房屋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土地是集体所共有的,但房屋的交易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土地的转换,这样就使得农村的房地产就不能进行转让,制约了旧宅基地的转让,导致部分房屋地管理法》中并没有规定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的期限,这也就默认了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是无期限的。
同时,法律中也规定房屋是人们的私有财产。
在平时房屋的流转过程中,房屋的交易也伴随着土地的交易,使得人们也认为土地也是一种私有财产。
在这种认识之下,人们把土地也作为一种私有财产,就会想办法大量的去占有宅基地。
在新建了新的住宅之后,即使将旧的住宅闲置在那里也不会愿意交给别人使用,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旧的、破的住宅闲置在村庄里面。
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非农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领域出现了中心衰竭、外围增长的“空心化现象”。
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旧房老屋、残墙断壁,形成外实内空,外新内旧,外齐内乱的农村村庄存在状态。
二、单县“空心村”存在及其影响1、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建新房而保留原有住房,增加了房屋的闲置率,村民乱占耕地建房,“空心村”占用的土地,既不能耕,又不能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需要土地,发展工业离不开土地,土地是我们的生命线。
如果各种建设滥用土地,我们的生命线将会受到威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2、阻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空心村”的存在,浪费大量的建设资金。
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市资本流入农村,农村住宅的更新频率远远超过了基础设施的更新水平,由于村庄建设的大幅度扩张,耗费了基础设施和村庄改造的配套资金。
与此同时,空闲房屋逐步增多,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村庄内部的衰落,基础设施的薄弱,居住环境的恶化,使村庄的整体居住质量并没有因为新宅建设而得到改善;相反,由于住房投资过大,生产性投资过小,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的后劲。
3、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于“空心村”中存在大量闲置的土地,而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土地的升值空间迅速膨胀,由此会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的矛盾,不利于农村的安定团结。
随着集体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同时也给村两委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社会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民富裕、农村振兴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所以尽早的解决“空心村”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繁荣,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实地调研李田楼镇中心社区李田楼镇中心社区原状与建设1、李田楼镇建设新村之前概况李田楼镇位于单县东10公里处,辖31个行政村、49000人、86000亩耕地。
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随着单县李田楼镇煤炭业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好转,一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翻建老屋,改造旧屋,重建新屋。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农村建房逐步蔓延。
新建住宅大部分分布在村落的外围或新建道路的两旁,而村落内出现了数量不等的空闲房屋和闲置宅基地,有的形成了内空外建的格局;另一方面,今年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中许多年轻人经过拼搏在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和位置,纷纷把家安到了城里,造成原来的旧宅“人去房空”的现象,也就慢慢形成了“空心村”现象。
2、李田楼镇中心社区建设概况2008年以前,李田楼镇驻地小城镇规划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
2009年,围绕为矿区服务,该镇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将小城镇规划面积扩展到25平方公里,并且进行了功能分区定位。
规划一亮出,投资者纷至沓来,外地客商纷纷到李田楼抢摊,一张“王牌”引来了众多“金凤凰”。
单丰路北侧,已建成的镇中心社区东侧,正热火朝天施工的是一大片商住区。
在商住区内,2009年由外地客商投资建成了长1公里、宽40米的商业一条街,建设商铺380个,面积8万平方米。
2009年启动建设了占地500亩的中心商业广场,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内有超市、商务宾馆、酒店、祥和家园住宅小区。
单丰路南侧东南片的府东小区占地400多亩,规划设计已完成,地面附着物已清理完毕,小区内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完成。
同时,在镇驻地的北部煤矿附近,占地300亩的矿前商贸城由浙江客商投资1.5亿元建设,这个项目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围绕煤炭加工运输,李田楼镇将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拓展到5平方公里,在园区内新修水泥路4公里,进行了绿化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大力推进镇驻地周边40个自然村向小城镇聚集的同时,李田楼镇将全镇其他112个自然村规划为六个中心村,计划用5年的时间完成建设任务。
2010年启动了马庄中心村建设,这个中心村涉及4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人口5600人,这个中心村建成后节约土地2900余亩。
2009年6月5日李田楼镇中心社区建设工程正式开始,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将陈蛮庄、吴庙台等3个行政村10个建筑无序、占地凌乱、交通闭塞的自然村约4500多人搬入新村,可以腾出土地3000亩。
项目投资1.2亿元,用地500亩,规划建设有文体大院、党建活动室、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室、超市等,并配套完善绿化、美化、亮化等设施。
成为可容纳1000余户、5100人、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
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现有住房条件,又使小城镇聚集了人气,提升小城镇建设的品位,也进一步加快了镇村建设一体化的步伐。
该村按照“统筹镇村建设、高标准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配套齐全、设施完善、建一流新村”的原则,利用原来在小城镇规划建设区内一座废弃的占地约500亩的窑厂,建设中心新村。
2010年社区以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山药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大蒜1.2万亩,胡萝卜6000亩;新建养殖小区2个,禽类存栏量达到8.4万只,大力发展“十小”加工项目,激活民营经济潜力;同时,立足社区农产品资源,以山药、胡萝卜加工运销为主,进一步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招商引资手段,依托资源优势,力争年内向乡经济园区内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2个,社会固定资产完成2千万元。
新村向东扩展11万平方米,新建300户,硬化村内道路1200米,新村绿化8000平方米。
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年内培训劳动力3000人次,不断提高居民劳务收入,实现人年平均纯收入达到6160元的目标。
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社区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
新村规划了“五纵五横”路网,村内学校、幼儿园、超市、健身广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室等配套齐全。
全社区共有耕地8560亩,居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大蒜山药等经济作物,林下养殖肉鸭、肉鸡及木制品加工等为主,人均纯收入5600元。
,绿化、美化、亮化、供排水等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李田楼镇中心社区建设成效在李田楼中心社区建设中,镇党委、政府按照推动发展,富裕农民,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发展目标,坚持抓配套,配套抓,突出加强“四个建设”,着力把该社区打造成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卫生清洁,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1、逐步更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提高的社区载体功能据了解为方便居民的居住和出行,从根本上解决原来村庄交通不便,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路、电、水、厕等建设,在社区建设前多次聘请有关专家实地察看,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和建议,高标准规划设计了“五纵五横”总长12千米的十条主干道,每户门前设有3米宽的巷道,全部进行了道路硬化;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资金,钻探了一眼600米的深水井,为全社区906户农民铺设自来水管网,安装上了自来水,强弱电路架设每排每户,积极与县爱卫会联系,争取了粪尿分离式厕所改造项目,906户居民用上了干净无异味的厕所,铺设了总长58千米的下水道,实现了社区居民出行方便,排水通畅,饮水干净,生活卫生的目标。
2、更好的服务设施建设更高的社区服务功能我们从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了解到为解决社区居民就医,子女入学,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等问题,政府想方设法,精心谋划,多方筹资,高标准建设,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明德小学为基础,扩建社区小学一处,新建一所可容纳400名儿童的高标准幼儿园,建设了健身广场、老年公寓和集物流、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商业广场,在社区中心建设了全科卫生室。
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的便捷服务。
3、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完善的社区综合功能镇党委、政府领导人为进一步优化社区环境,提升社区整体功能,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乔灌结合”的原则,在社区主干道两侧进行了全面绿化、美化、亮化,绿化面积达55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80盏,筹措资金150万元,为全社区居民统一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线电视,互联网宽带等接口均预埋到户,根据用户需求可随时接通,社区内实现了“区净、灯亮、地绿、花红、网通”。
4、加强服务阵地建设营造社区发展平台为增强社区的发展活力,镇党委、政府注重各类服务阵地建设,建设了总面积1700平方米,集党建、文化、廉政、计生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设有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计生服务室,配套了20台电脑,近百套办公桌椅,千余册图书,电视及党员圆远教设备等,社区内还规划了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创业园,为今后社区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