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霖铃教学课件

雨霖铃教学课件

“晓风”给人凄凉的感觉。“残月”更是使人感 到不圆满。
苏轼《水调歌头》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是离合的象征,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 的愁绪。
2019/10/31
29
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件最能 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集中成 为一幅鲜明的画面,一种已愁苦不堪,更 何况是四种,真可谓是愁上加愁。此情此 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
——苏轼《水调歌头》
象 征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愁 离 温庭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韦庄: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
2019/10/31
25
别时——李白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 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 (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 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 葬之南门外。
2019/10/31
7
“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 坊大曲名。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 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 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 (wéi)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 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 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 杨贵妃,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 成分。
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 遇或者男女恋情。
2019/10/31
40
苏轼 豪放 阳刚之美
粗犷豪迈雄伟刚劲,给人惊心动魄崇敬景仰之 情得阳刚之美者如霆如电如重山峻崖如长风出 谷如决大河如奔骐骥
柳永 婉约 阴柔之美
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 情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 如珠玉之辉。
2019/10/31
12
寒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 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 元代的卢挚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 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说:“一寸愁心, 日日寒蝉夜夜砧。”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 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 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 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 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 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奠 定基调)
点染手法:先点出情感的内涵,再用景物来 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例句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例句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019/10/31

赏析5: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 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谐音
2019/10/31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019/10/31
26
象 征

2019/10/31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酒醒
愁醒
27

杨柳
情景交融
晓风
残月
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 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22
杨柳:送别留赠的信物,
自古就有“折柳送别”

的习俗。
音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2019/10/31
23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2019/10/31
2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长亭
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
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一长
亭,五里一短亭”。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常要
写到长亭。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
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
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触景生情,眼下是
楚天(实景)
凄 (实景)


杨柳岸 、晓风、残月(虚 景)

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周瑜)谈笑 帐饮、执手相看泪眼,竟 缠

行 无语凝噎
绵 (我)一尊还酹江月



者 情
无绪、留恋、多情自古伤 离别、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凄 凉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悲 愤

《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 体味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 柳词”。词集有《乐章集》。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 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 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 他一笑而过,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 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 不住要发牢骚,写了著名的《鹤冲天》:“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8
把握情感
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2019/10/31
9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雨霖铃》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 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 情景。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2019/10/31
10
词中描写的景物
意象
上 实 寒蝉、长亭、骤雨 片写
离别时: 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情语)实写
因情设景 离别后:
烟波、暮霭、楚天 (景语)虚拟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情语)虚拟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虚实相济
寒蝉、长亭晚
骤雨歇
一 哀景哀情 切
烟波暮霭楚天阔


杨柳岸晓风残月


良辰好景
乐景哀情 语
2019/10/31
34
艺术特色: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 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写作特点一:情景交融 写作特点二:虚实相生
烟波、暮霭、楚天


下 片
杨柳、晓风、残月
意境
虚 凄切悲 凉 实
相 苍茫落寞 生
借 凄清孤寂 景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情
2019/10/31
11
赏析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 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 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B、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伤感、无可奈何。
雨霖铃 柳永
有关离别的诗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慰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惨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阔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梦别)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
2019/10/31
30
景中含情
把杨柳、风、月这 三件最能触动离愁 的事物集中成为一 幅鲜明的画面。
2019/10/31
31
赏析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写的是好景虚设、情义无处诉说。是乐 景哀情,来表达自己别后的孤寂和凄凉。
2019/10/31
体会诗意
离别前: 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景语)实写
赏析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三种景物各有何特征?
千里烟波—— 绵长 沉沉暮霭—— 浓重 楚天辽阔— 无垠
2019/10/31
18
意象:烟波暮霭 特征:迷蒙黯淡 情感:前途迷茫
千里楚天 辽阔旷远 孤单痛苦
暮千 霭里 沉烟 沉波
情绪低沉
倍感凄凉 楚 ,

作者抓住烟波暮霭、千里楚天这样 阔
别后的痛苦
1、无限伤感:多落情清自秋古节伤?离别,更那堪,冷
四 重
2、无家可归:今残宵月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苦 3、无心赏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4、无人倾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019/10/31
36
对比《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归 纳总结豪放词、婉约词的特点。
色调暗淡、空间旷远的意象抒写内心的 痛苦惆怅,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情。
2019/10/31
19

念去去、
千里烟波,

语 暮霭沈沈楚天阔。 景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 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2019/10/31
20
赏析4: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 排行第七,人称“柳七”又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 “柳屯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 慢词的创造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词的内容主要 反映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以都市 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代表作《雨霖 铃》《八声甘州》《望海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