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
“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
二、朗诵全文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三、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而定2、通假字骑皆伏曰(服)乌江亭yì船待(舣)3、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4、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5、特殊句式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6、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⑤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四、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导入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
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勇武、柔情、悲壮)。
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
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
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2、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明确: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动作行为的五个词是什么?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明确:惊—起—饮—歌—泣,刻画其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4、第二段中项羽对部下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
请认真阅读,分析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明确:“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极端的自负;“为诸君快战”,勇武。
5、第三段中项羽有三次行动,请分别找出,从中可见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教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非常精彩!)(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6、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补充: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明确:知耻重义。
7、教师小结: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
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8、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明确: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
9、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明确: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
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10、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杂的心里?明确: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11、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六、人物评价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
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②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
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⑤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认为项羽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
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
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借,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
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三、评议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肯定的否定的都可。
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
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
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五、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2、预习《阿房宫赋》六、板书设计: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