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展览简介一、恐龙生存的年代在进一步了解恐龙之前,必须首先知道恐龙生存的年代。
古老的地球大约已经有四十六亿年的漫长历史,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将地质历史主要分成若干“代”,每“代”又分成若干“纪”,以便于对地球与古生物进行研究。
前四十亿年称为“前寒武纪”,横跨了“太古代”与“原古代”;复杂的生命进化是在六亿年前开始形成,此后的六亿年这段时期再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
恐龙当然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最早的生命诞生在三十二亿年前。
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一开始只是简单的细菌类原核生物,后来才慢慢出现复杂的多细胞植物发展。
大约是在“古生代”时期(约六亿年前——两亿两千五百万年前),海洋珊瑚、水生动物开始大量繁殖,柔软无骨的水中生物渐渐演化成具有骨骼的鱼类,部分鱼类又慢慢移往陆地生活,演化成两栖类动物,接着又演化成爬行动物。
属于爬行类的恐龙出现在中生代时期(约两亿两千五百万年——六千五百万年前),“中生代”分为三个时期:“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每个时期有其气候、地理环境的特性,各阶段都因而发展出符合当时生存条件的优势恐龙,在当时几乎没有一种动物能与恐龙匹敌。
最早的恐龙出现在三叠纪晚期,在没有天敌的环境下,恐龙得以大量繁殖,到了侏罗纪晚期,达到繁盛的高峰,“恐龙王朝”的时代已然来临,一直到整个白垩纪时期,恐龙继续繁盛,并陆续出现不少新的类别,恐龙种类形多样化。
恐龙最后随着中生代的结束而在地球上消失,也就是在白垩纪晚期全部灭绝,虽然偶尔会传出有人在新生代的早期地层中,发现恐龙化石,但多数科学家仍认为,这恐怕只是中生代地层的化石重新搬运和再沉积的结果。
对于科学家而言,中生代的地层蕴藏丰富的恐龙遗骸,这些化石结合它们当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让我们今日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对恐龙进行各方面研究。
二、恐龙的发现由于没有任何人能清楚描绘恐龙生存年代的模样,对于这种如同神话般的庞大生物,曾经纵横地球一亿多年,增添了人类对于恐龙的无限幻想与热衷;不过,人类大约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才逐渐知道这个星球上曾经存在过如此巨大的爬行动物。
如今,研究人员已收集到大量的骨骼、牙齿与脚印化石,据以作为复原恐龙面貌的直接资料,也透过分析恐龙蛋、皮肤化石、粪化石、胃石,以及尾巴在地面上拖曳的痕迹,摸清楚恐龙的生活方式与喜好。
恐龙的最早发现是在西元一六七六年,由英国牧师罗柏·普洛特不经意挖掘到第一块恐龙股骨化石,但当时他误以为是“巨人”的遗骸。
到了一八二二年,英国医生曼特尔的妻子玛丽安采集到几枚巨大的动物牙齿化石,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证,在与各种动物的牙齿比对后,曼特尔大胆判定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代爬行动物牙齿,这一史无前例的想法,促使往后一些感兴趣的学者,愿意投入毕生精力,陆续挖掘更多的恐龙化石。
三、恐龙的命名恐龙被正式命名是在一八四二年,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首度将这些在中生代后期灭绝、体型庞大、令人感到恐怖、蜥蜴般的爬行动物,用拉丁文创造了一个新字集“Dinosaur”,原意为“恐怖的蜥蜴”;而由于东方文化有着古老“龙”的传说,因此中文被译为“恐龙”。
事实上,恐龙是受到字面意的误导,大家以为恐龙都是庞大、凶猛、残暴的模样,其实不然,在整个恐龙时代中,肉食性的恐龙占少数,大部分的恐龙都是性情温和、植食性的动物,就像是大象、长颈鹿一般,肉食性恐龙仅约占恐龙总数的七分之一。
有些恐龙虽然温驯,但体积也实在大得吓人。
在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出土后,挖掘者便依照恐龙的外型命名,例如背上长出似剑骨骼的恐龙称为“剑龙”,龙宝宝的“慈母龙”;而中国人似乎偏好以发现地点来为恐龙命名,例如“合川马门溪龙”就是在重庆合川市太和镇古楼山发现,“永川龙”则是在重庆永川市发现。
四、恐龙的分类至今较被确定的恐约有五百多“属”、上千个“种”,依照不同的骨盆构造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蜥臀目”(骨盘构造类似蜥蜴)与“鸟臀目”(骨盆构造类似鸟类)。
恐龙主要类别:蜥臀目:①蜥脚类(禄丰龙、蜀龙、峨眉龙、马门溪龙……)②兽脚类(永川龙、翼特龙、暴龙……)鸟臀目:①鸟脚类(盐都龙、鸭嘴龙、巴克龙……)②剑龙类(太白华阳龙、剑龙……)③甲龙类(甲龙……)④角龙类(原角龙、三角龙……)五、恐龙之乡1.四川的地史演变早在二亿一千万年前的三叠纪中期,四川还是一片汪洋,到了三叠纪晚期距今大约一亿八千万年前,海水退去,才逐渐形成了湖盆,但盆地的西部和西北部还有海水的浸淹。
在侏罗纪的早、中期,四川盆地内,海水完全退出,全部为湖水所淹没,称“古西蜀湖”,中侏罗世后,四川湖泊广布,河水纵横,一片湖光山色。
直至新生代更新世的中,晚期,四川盆地的东缘切开一个缺口,即长江三峡,湖水湾折,才最后变成了陆盆。
因此,四川地史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气候温和、湿润、植物生长茂盛,为恐龙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食物和生活环境。
2.三个时期的恐龙动物群从四川的地史演变情况,可以知道,在湖盆形成初期,还有海水的浸淹,自然条件还不很适于恐龙的生存和发展,直至侏罗纪早、中期,湖盆完全形成以后,恐龙才能得到繁衍。
所以,四川侏罗纪时期的恐龙闻名于内外,中国侏罗纪时代的恐龙,主要分布于四川。
据历年发现的化石材料归纳,可将四川侏罗纪恐龙区别出三个恐龙动物群:(1)早侏罗世距今大约一亿八千万年前的原蜥脚类—禄丰蜥龙动物群。
这个动物群四川发现的化石很少,仅在威远黄石板等地发现有板龙和禄丰龙的化石。
(2)中侏罗世距今大约一亿五、六千万年前的蜥脚类—蜀龙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发现化石地点有自贡、重庆、开江、资中等地,恐龙化石有:李氏蜀龙、天府峨眉龙(蜥脚龙)、肉食龙、虚骨龙、太白华阳龙(剑龙)、多齿鸟脚龙(鸟脚类)。
(3)晚侏罗世距今大约一亿四千万年前的蜥脚类—马门溪龙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在四川发现的化石很多,分布也极为广泛。
在四川数十个市县均有出土。
主要的恐龙有:荣县峨眉山龙、长寿峨眉龙、合川马门溪龙、建设马门溪龙、上游永川龙、巨型永川龙、甘氏四川龙、破碎中国虚骨龙,拾遗工部龙、关氏嘉陵龙、多背棘沱江龙、江北重庆龙、济川营山龙、鸿鹤盐都龙等。
3.与恐龙共生的动物在侏罗纪与恐龙共生动物,历年来发现很多,它们分布于水域、陆地和天空。
主要有壁山上龙、渝州上龙、威远中国上龙、四川角齿鱼、渝州鱼、重庆龟、成渝龟、天府龟、重庆蛇颈龟、重庆西蜀鳄、长鼻北碚鳄、中国古鳖、长头狭鼻翼龙、三列齿兽等。
4.恐龙足印恐龙足印属恐龙遗迹化石,誉为化石中之珍品。
有重庆、大足、岳池、广元、宜宾、峨眉资中,彭县、天全、威远等十个市、县发现了恐龙足印化石。
地质时代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归属于蜥脚类、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共十多个:彭县足印、重庆足印、岳池足印、资中足印等。
其中峨眉的两趾足印和岳池黄龙的带蹼的足印是我国罕见的。
属恐龙遗迹化石、誉为恐龙蛋化石中之珍品。
主要保存在白垩系地层中,地质时代距今大约一亿三千万年至七千万年前,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河南、云南、广东、湖北等省区。
它的尺寸有大有小,大的约150厘米,小的50—60厘米,形态结构有粗皮和光滑的形状,有圆,椭圆和长圆形等。
六、化石的形成和作用1、什么叫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古代岩层和泥沙堆积中的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一般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石化(或矿化)作用而形成的。
大约要经过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
如庄稼土里的兽骨,坟墓里的人骨都不能叫化石。
2、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呢?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过程。
首先,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第二,生物死后,必须很快的被埋葬起来,第三,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否则,生物体就会被腐烂,风化分解,而不能保存下来。
化石形成过程一般有三种方式:(1)矿物质充填作用。
动物的骨骼、牙齿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孔隙,掩埋日久,地下水携带的矿物质,交填进孔隙中,使骨骼更为致密坚硬。
(2)交替作用,埋葬后的生物硬体,由于地下水的作用逐渐被溶解,而溶液中的矿物质又沉淀于所溶解的孔洞中,也就是物质进行了交替。
(3)升馏作用,有一些生物遗体不稳定成分容易挥发掉,仅留下碳质薄膜保存下来成为化石。
如植物的叶子。
3、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是指原来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是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和印模的复铸物。
(3)遗迹化石,是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生活时活动的痕迹和遗物。
4、化石的作用化石的作用很大,现就生物学和地球科学方面简单的作一介绍:生物学方面:(1)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它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化石可以研究生物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
(2)化石是恢复古代生物形态结构以及生活情况的科学资料,如发现恐龙全部硬体和部分硬体,即可复原当时恐龙的雄姿,发现恐龙的遗迹—蛋化石足印和皮膏,即可知道恐龙的生殖情况,引走方式和外部形态。
地球学方面:(1)古生物化石是历史的档案,无形的文字。
通过古生物化石可以了解古代的气候和地理的变迁。
(2)古生物化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生物化石是时代的标志,不同的生物群落,代表了不同的时代。
七、馆藏各类恐龙化石介绍1.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揭开中国人自己研究恐龙序幕的第一条龙,就是许氏禄丰龙,因为它是中国人第一只亲手挖掘、研究、复原装架的恐龙,且因化石标本与1938年首次在云南省禄丰县出土而得名。
将其挖掘出来并复原骨架的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当时还为它提了一首诗:“千万年前一世雄,赐名许氏禄丰龙。
种繁宁限两洲地,运短竟与三叠终。
再造犹见峥嵘态,像型应存浑古风。
三百骨骼一卷记,付与世者究异同”。
禄丰龙属原蜥脚类恐龙,与欧洲所挖掘出的板龙极为相像。
它大约是生活在侏罗纪早期,也有一种说法是在三叠纪晚期,是中国地质时代最早的恐龙化石。
禄丰龙有许氏禄丰龙与巨型禄丰龙两种,都是中国所发现最古老的恐龙之一。
禄丰龙的头抬起来,且后双肢站立时,高度大约有四公尺。
它的后肢非常粗壮,前肢相较就显得较为短小,长度不到后肢的二分之一,因此平时它是靠着后腿站立,而带爪的前肢则可以帮助自己抓取树枝为食,也可以与其他的恐龙搏斗。
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禄丰龙也有着长长的尾巴,此尾巴的作用也不少,可以平衡身体,与双后肢并立,成为稳固的三脚架,让禄丰龙好好休息一番,也可以协助上半身可以抬起头觅食,或是引颈张望四周是否有肉食性恐龙正在威胁它的生命。
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尺寸:体长700cm 、高200cm、宽160cm生存年代:早侏罗纪,距今一亿九千万年前出土地点:云南省禄丰县类别:原蜥脚类恐龙生活食性:以植物为食特征:是中国地质时代最早的恐龙化石,体长7公尺,前肢较短,后肢较长。
2.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蜀龙是属于比较原始的蜥脚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