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新儒家: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
鹅湖之会: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
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
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
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又作四圣谛。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
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
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
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
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
(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
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
(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
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解脱的绝对境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终极存在状态。
达到此境界,生死已经失去了意义。
汉赋: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这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
颜筋柳骨: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
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ǔ)(赵体)。
)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
也泛称书法极佳。
四大徽班,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四个著名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行当的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三大艺术特征。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媒妁婚:指有父母之命,媒人之言而决定的聘娶婚制。
是古代婚姻最传统,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冠:“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或头饰,也是身份,官阶以及官职的象征。
冕:古代汉族冠饰之一。
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在典礼\祭祀等重大场合所戴的首服.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唐代六学:大唐官学,号称“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
这是唐朝的最高学府二、列举题儒家经典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宋代诗词名家文学史上,一般将宋词分为三大流派: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以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格律派.不过一般都是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其余如范仲淹,欧阳修,秦观,陆游,黄庭坚等。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国传统国粹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共有20大国粹。
1、《易经》2、老子的《道德经》3、中医4、中华衣装(汉服或华服)5、丝绸(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6、茶叶的种植培育加工制作技术、茶叶的饮用和茶文化7、瓷器的制做技艺8、中国画(国画)9、书法10、古琴、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音乐11、围棋、中国象棋12、文房四宝13、道教14、中国建筑、中国园林、客家民居15、武术、太极拳、气功16、昆剧17、中国烹饪(中国菜)、中国节日饮食文化、筷子18、针灸19、对联、灯谜、曲水流觞20、中国结、剪纸、刺绣、黎族织锦(黎锦)简述题简述国画艺术的特色1、用笔的书法性。
“书画同体”,将文字与绘画有机结合起来的现象,为中国所特有。
而线条则是构成中国画迥异于其他民族绘画形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画运用各种线条的组构来表现个体的情感,表现物象的气韵,形体,空间,质感等。
2、主题的意向性。
中国画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建立在美好的思想以及审美的观念意识上发展起来的,国画在写景叙事的过程中,除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更进一步的融入了一种超理想、一种精神的追求。
强调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的优秀气势,在主次,虚实上把握恰如其分,相互协调,体现和谐之美。
3、空间的虚拟性。
留白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它以空虚传递丰盈,以无表达有,表现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留白体现了中国画的空灵精神和韵律之美,表现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使形象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给观赏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4、物象的程式性。
程式化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法则之一,一般来讲,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运用规范化的艺术语言,对生活原形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提炼、夸张强调,创造出形式感很强的艺术形象。
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程式,从立意、布局,到绘制技法都有一整套程式化的表现手段。
诗、书、画、印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中国画最富综合艺术特点、最完善的程式。
简述传统一夫一妻制的主要特点1、一夫一妻制与群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群婚制下,男女双方只是简单的性关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共同的后代,因而没有共同的稳固家庭,婚姻关系表现为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一夫一妻制下,男女双方关系明确而稳固,双方有共同的财产共同的儿女和共同的家庭,有明确的财产继承关系,婚姻关系表现为排他性和稳定性。
这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
2、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制和现代的一夫一妻制也有非常大的区别。
在古代社会主要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平民多是一夫一妻,而贵族豪门纳妾非常常见。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存在着一夫多妻得现象,但一夫一妻制仍是社会的主流,占据主导地位。
简述传统五服之制“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规定,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五个等级的丧跟所表现出的五服亲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维系着我国九族制约家族、亲族体系,强有力地控制着封建时代的社会基础。
这种礼仪上的服制所形成的习俗,影响深远。
斩衰,“衰”(读做“催”)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
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
称为“漂孝”。
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论述题论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将审美。
情趣休闲及礼仪等人文精神生活融入饮食过程中,从而使其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特征。
一、饮食的艺术性和人文化。
传统饮食十分讲究精巧美观。
讲究各菜系色彩搭配,精心堆叠,雕刻。
广造创造赏心悦目的效果,辅以各类器皿,菜名,创造饮食的艺术性。
礼仪文化融入饮食,体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人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