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二、名词解释1.病理学2.疾病3.植物人4.不完全康复5.健康四、简答题1.病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如何?2.活体组织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何种作用?3.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是怎样的?五、论述题1.以外伤性失血为例,论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2.为什么对于临床死亡期的病人必须进行积极抢救?参考答案二、名词解释1.答: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答: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的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3.答:有些患者大脑皮层功能已不可逆,仅在人工呼吸和人工起搏的条件下处于皮层下生存状态,称为植物人。
4.答: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但体内仍遗留一定的病理状态。
5.答:是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而协调,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同时与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保持协调,维持躯体、精神和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四、简答题1.答:病理学属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
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必要基础,为临床各科疾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2.答:能及时、准确地对患者得出疾病诊断;可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对手术中患者,选用快速冰冻切片法,判断良、恶性病变,可帮助手术医生选择手术方式、决定手术范围。
3.答:全脑功能不可逆地永久的停止。
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包括:①不可逆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②自主呼吸停止;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停止。
五、论述题1.答:疾病时机体发生的变化受因果转化规律支配。
如外伤大量出血、血压下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加深血液循环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此时,可由机体代偿功能或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阻断上述恶性循环,促使疾病趋于好转。
2.答:临床死亡期是可逆的,一般为6分钟左右。
这时细胞仍有最低水平的代谢,如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患者有复活的可能。
除非在人工呼吸等一切抢救措施无效,进入脑死亡后,方可宣布死亡。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学习要点内容要点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减少,也常继发间质增生而体积增大,即假性肥大。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其中鳞状上皮化生是最常见的一种化生。
变性:1.细胞水肿肉眼:病变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较苍白,混浊无光泽。
镜下:实质细胞肿大,胞浆稀疏淡染、出现许多微细的颗粒,H-E染色呈淡红染。
电镜:肉质网扩张、核蛋白体脱失、线粒体肿张、峭变短、变少甚至消失。
2.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肉眼:肝体积肿大,包膜紧张、色淡黄,质地较软软,边缘纯,切面有油腻感。
镜下:肝细胞有大小不等脂肪空泡,散在分布于胞浆中,严重时融合为一大空泡将核推向一侧,形如脂肪细胞(HE)。
心肌脂肪变性肉眼: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斑(虎斑心)。
镜下:脂滴位于心肌细胞核附近和线粒体分布区,较细小,呈串珠状排列。
3.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肉眼:病变组织呈灰白色半透明,质地致密坚韧,弹性消失。
镜下: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增粗、融合,细胞成分减少,形成均质的梁状或片状结构。
血管壁玻璃样变性镜下:内皮下呈均匀一致,无结构,深红染物质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细动脉硬化,常见于良性高血压。
)细胞内玻璃样变镜下:肾—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圆形红染玻璃样小滴(吞饮大量脂蛋白);肝—肝细胞胞浆内不规则条索状,团块状红染均质的玻璃样物质(密集微丝)。
4.黏液样变性5.病理性钙化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坏死定义: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标志:细胞核的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类型:1.凝固性坏死 2.液化性坏死 3.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坏疽、纤维样坏死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钙化坏疽:指继发腐败菌感染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以致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好发部位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
凋亡: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再生:参与修复的细胞分裂增生的现象。
人体细胞按再生能力分类1.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粘膜上皮、淋巴及造血组织、间皮细胞2.稳定细胞: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原始的间叶细胞、平滑肌细胞3.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细胞、心肌细胞肉芽组织定义:指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结构:(光镜)1.新生毛细血管:损伤周围毛细血管以出芽方式增生形成2.成纤维细胞→血管外皮细胞、纤维细胞3.炎性细胞:中性、单核、淋巴、嗜酸性白细胞作用: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凝血块和异物结局:转化为瘢痕组织。
二、名词解释1.萎缩2.化生3.变性4.坏疽5.肉芽组织6.机化7.修复四、简答题1.组织受损后,从形态学角度可发生哪些变化?2.简述坏死组织的结局。
3.肉芽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4.临床上怎样使二期愈合的伤口向一期愈合转化?五、论述题1.试述断肢再植后,断端组织的再生过程。
2.试述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3.论述肝脂肪变性的病理表现。
4.病案分析:患者,李××,男,52岁,农民。
左下肢疼痛4年,加重伴左足发黑一个月入院。
患者于6年前开始感左下肢麻木、发冷,未引起重视。
近4年来,麻木发冷加重,并出现左下肢足部疼痛和跛行,尤以行走时明显,但休息后能缓解。
曾被诊断为“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一月前,左下肢足部红紫、疼痛,昼夜不得安眠。
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嗜烟20余年。
局部检查:左下肢小腿中段以下皮肤红紫,温度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足部皮肤紫黑、压痛、温度低。
入院后经治疗无明显好转。
左足部干黑坏死,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后行左下肢小腿中段以下高位截肢及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截肢标本:左足部黑褐色、干燥、体积缩小、质地变硬、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无臭味。
断面可见胫前动脉内有血栓堵塞。
请提出诊断和诊断依据。
参考答案二、名词解释1.答: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常伴有实质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称之为萎缩。
2.答: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称之为化生。
3.答:指细胞和细胞间质受损后因代谢障碍而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表现为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常伴有功能障碍。
4.答: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而产生的特殊形态改变。
5.答:由新生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因肉眼观为鲜红、颗粒状、柔软而湿润,形同肉芽而得名。
6.答: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血栓和异物的过程。
7.答:机体对损伤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之修复。
包括再生和纤维性修复两种形式。
四、简答题1.答:①适应性变化:萎缩、肥大、增生、化生;②损伤性变化有: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钙化等等;坏死:细胞凋亡、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2.答:①自溶并引起炎症反应;②溶解吸收;③分离排出形成缺损: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等;④机化;⑤包裹;⑥钙化。
3.答:肉芽组织的结构:①大体标本:可见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弹性良好,触之易出血,无痛觉,形似鲜嫩的肉芽;②光镜下:大量毛细血管向着创面垂直生长,其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此外肉芽组织内常有大量渗出液及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功能: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4.答:二期愈合的伤口大、组织破坏多、伴有细菌感染,为了促进伤口尽快愈合,应及时清创、尽量清除感染、清除坏死组织,为肉芽组织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论述题1.答:断端组织再生过程包括:①骨折的愈合:骨组织再生能力强,骨折后可完全修复。
其修复过程:血肿→纤维性骨痂→骨性骨痂→骨痂改建;②肌组织的再生:再生能力很弱,骨折时肌膜常被破坏,故靠纤维瘢痕修复;③血管的再生:毛细血管以生芽的方式再生。
大血管在吻合术后,吻合处两端的内皮细胞再生覆盖,其肌层由瘢痕修复;④神经组织的再生: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
外周神经受损时,如果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存活,则可完全再生。
其过程包括:两断端膸鞘及轴突崩解→鞘膜细胞再生、轴突生长→轴突到达末端,多余部分消失;⑤皮肤的再生:创缘的基底细胞分裂增生→单层上皮→鳞状上皮。
2.答:细胞再生受下述多种因素间的整合和相互作用的影响:①细胞外基质:其作用是把细胞连接在一起,维持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其提供的信息可调控细胞的再生,从而进一步调控胚胎发育、组织重建和修复、创伤愈合、纤维化及肿瘤的侵袭;②生长因子:可刺激同类细胞或同一胚层发育的细胞增生,促进修复;③抑素与接触抑制:各种组织都可产生一种抑素抑制本身的增殖,从而影响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而接触抑制是指当修复达到应有的范围时,细胞的生长即停止,从而避免过度增生。
3.答:肝脂肪变性的病理表现有:①肉眼观,病变肝组织颜色淡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肝边角变钝、质软,包膜紧张,切面有油腻感。
②光镜下,肝细胞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
于冷冻切片中用sudanⅢ染色显示脂肪为橘红色的圆形小滴。
重度脂肪变的肝细胞,其胞核偏于一侧,形似脂肪细胞。
4.①诊断:左足干性坏疽;②依据:有6年的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史;有嗜烟史;局部检查有左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的体征;截肢标本显示:左足部黑褐色、干燥、体积缩小、质地变硬,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无臭味。
断面见胫前动脉内有血栓堵塞。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二、名词解释1.充血2.动脉性充血3.静脉性充血4.槟榔肝5.血栓形成6.栓塞7.梗死8.栓子9.出血10.心力衰竭细胞11.红色血栓12.白色血栓13.混合血栓14.透明血栓15.交叉栓塞16.血栓机化。
四、简答题1.简述出血性梗死的条件。
2.简述淤血发生的常见原因。
3.简述栓塞的类型。
4.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
5.简述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6.比较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不同。
五、论述题1.试述慢性肝淤血的病理表现。
2.试述肺淤血的病理表现。
3.栓子的运行途径如何。
4.为什么心、血管内膜损伤后容易形成血栓?参考答案二、名词解释1.答: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血管扩张,称为充血。
2.答:由于动脉输入到局部器官或组织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