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自然美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美
答: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自然的人化
答: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通过生产劳动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于是使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实践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从本质上讲,是指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明证。
自然的人化不仅有人化的倾向,还有反人化的倾向。
表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二、简答题
1.简述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答:(1)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
(2)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
(3)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2.简述自然的美与人生活的联系。
答:(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是人类生活、劳动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改造的对象。
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建立了这种广阔的联系,人才不仅对那些改造过的自然,而且也对一些未经改造的自然产生兴趣。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即形式美的问题。
①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②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见美的事物的“样子”(形式)而不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①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不少论述自然美与生活的客观联系。
②同一自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特征,其中有的特征是美的,有的特征却是丑的。
③自然事物与生活的联系,还表现在同一自然事物的同一自然属性,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成为美的或丑的。
所以在评价自然美的时候,如果脱离开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系,就会失去客观依据。
3.简述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联系。
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自然物都是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自然美的领域一旦扩大到植物的范围,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那些极为丰富的形式特征,促进了人们对许多形式规律的掌握。
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
(1)山水成为美的对象
①中国山水诗画
a.秦汉都是以人物画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发展,但多为人物画背景。
b.东晋、南朝时,山水画才开始成为独立画种。
南朝时宗炳著有《画山水序》,王微著有《叙画》,都是专门总结山水画的经验。
c.山水诗
山水诗比山水画出现可能更早一些,如魏曹操《观沧海》。
d.山水诗画兴起的社会原因
第一,当时诗人画家主要是文人墨士或士大夫,有些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到自然中寻求慰藉。
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向多方面发展。
第三,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从动物、植物,扩展到山水等方面,这也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西方
十七世纪荷兰才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产生了一批风景画家。
a.这批画家对自然发生兴味的社会原因
当时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奴役获得独立,取得胜利的资产阶级对那些为天主教堂服务的圣像画失去兴趣,因此产生了许多表现人和自然美的绘画。
b.代表性的风景画家
第一,雷斯达尔,其作品如《埃克河边的磨坊》,气魄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纯朴、深沉;
第二,霍贝玛常画乡村中平常的景物,颇有田园诗趣,如《并木林道》景色秀丽、舒展;
第三,伦勃朗风景画也很好,色彩浑厚、纯朴。
③十九世纪在法国也出现了许多风景画家
a.巴比松画派。
b.法国风景画家柯罗不仅画宁静的风景,还画一些崇高的自然现象。
c.意义:自然美的领域更扩大了,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2)人类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
①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愈来愈扩大。
②人类与自然联系扩大的具体表现
a.自然作为物质生活的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
b.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③自然美的根源:离不开社会和生活的客观联系,离不开人。
三、辨析题
1.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答:并非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肯定美学”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
但是人类的文化史说明,审美的社会性,历史性是不能否定的,人与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能否生成审美意象(“美”),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自然中的东西不可能“全美”,“肯定美学”所持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答: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朱光潜,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著名人物是黑格尔;他们的旗帜都很鲜明,就他们都是意象世界,都离不开人的创造,都显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来说,他们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从美作为审美意象这个层面,即从美的本体这个层面,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
四、论述题
论述自然和自然美。
答:(1)自然本身没有美丑,自然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①自然没有美丑之分
在人类原始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这时自然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于人才有意义。
在人类出现以前朝霞的绚丽,月光的清澄,虽然作为物质的属性仍然存在,但这些属性对于自然本身来说是没有美的意义的。
②自然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作为一种异己的对立的现象,并不是可亲的,因此,原始人类对这种具有无限威力的神秘的自然力量并不感到美。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中,自然事物才愈来愈多地成为可亲的对象。
一般说来狩猎民族以动物为装饰,而不以植物为装饰、这是由社会生活所决定的。
③自然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扩大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愈来愈扩大,自然对于人,一方面作为物质生活的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如动物、植
物、山水甚至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2)自然成为自然美的两种形式
①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成为自然美
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在这种自然景物中凝聚着人的劳动,自然与生活的联系是比较明显的,因之也是较容易理解的。
例如农村中田野的景色,民歌中写道:“麦田好似万丈锦,锄头就是绣花针,农村姑娘手艺巧,绣得麦苗根根青。
”这说明麦田虽然以其自然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它的出现离不开农民的劳动。
②未经改造的自然成为自然美
另一种情况是未经改造的自然,如天空、大海、原始森林等等,这类自然景物何以能成为美的对象,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要探索它的根源,仍然离不开自然和生活的客观联系。
这类自然的美虽然并不像前面所说的麦田那样,直接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但它们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生活发生联系。
(3)同一自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特征,其中有的特征是美的,有的特征却是丑的。
自然美即是自然物的某些特征的美的发现和欣赏。
总之,自然是没有美丑之分的,自然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扩大。
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和某些未经改造的自然会成为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