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简介孔门弟子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
汉高祖东巡祀孔子时以颜回配享,后历代因之。
唐贞观二年(628年)诏称“先师”。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兖国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复圣”。
在曲阜城内建有复圣庙,俗称颜庙。
2、闵损(前536~?年)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骞。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而其孝悌之德尤以为人所称颂。
《先进》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他物资欲望寡少,仕途观念淡薄。
《雍也》载,当季氏请他当“费宰”时,他断然谢绝,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费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琅琊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为封为“费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闵子”。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春秋末鲁国人。
字仲弓。
品学兼优。
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
后来荀子更敬重他。
《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自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5、冉求:(前522~?)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亦称冉有。
性格活泼爽快多才多艺,以擅长“政事”著称。
长期为鲁国季氏改革田赋。
孔子称赞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治长》)。
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功之,可也。
”(《先进》)但仍是重要弟子之一。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徐候”。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彭城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徐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冉子”。
6、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
字子路,又字季路。
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
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话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7、宰予:(生卒年不详)春秋末鲁人。
字予我。
以擅长辞令著称。
曾多次受到孔子的批评。
当他反对“三年之丧”的葬礼时孔子责备他是“予之下不仁也”;他白天睡觉,孔子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当他问五帝之德时,孔子就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问题。
后来孔子发现了他的优点后又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史记》说他死于“田常作乱”。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齐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临淄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8、端木赐:(前520~?)春秋末年卫国人。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曾经商于曹、鲁之间,富致千斤。
在孔子弟子中“最为富益”。
他性格活泼,办事通达,以言语著称,擅长外交活动。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黎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黎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9、言偃:言偃(前506~?)春秋末年吴国人,一说鲁国人。
名偃,字子游。
性情豁达,为人行事不拘小节,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学”著称,主张用教化治理社会。
他为了贯彻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主张,在做武城宰时,便以礼乐为教,使境内有弦歌之声。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吴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丹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吴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言子”。
10、卜商:卜商(前507~?)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
字于夏。
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
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孔子逝世后,他到魏国西河进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教训。
以防止臣下篡权。
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李俚、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
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魏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河东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魏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卜子。
”11、颛孙师:(前503~?)春秋末年陈国人。
名师,字子张。
为人勇武,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
他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
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颖川侯”。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
不久又称“陈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
12、曾参:(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
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伯”。
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侯”(一作瑕丘候)。
元至顺初年,加封为“?国宗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
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
13、澹台灭明:(前512~?)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
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
相貌丑,品行端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后来游学于江淮,弟子多达300人,名扬各诸侯国。
因其貌丑,孔子开始曾以为才薄,当发现其优点后,则自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江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乡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澹台子”。
14、宓不齐:(前521或502~?)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
字子贱。
他注意修养,有君子之德,《公冶长》载孔子称赞他为“君子哉若人”。
《吕氏春秋?察贤》记载,他为单父宰时,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当他向孔子述其政绩以后,孔子称赞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意即殓不齐还可以做更大的官。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单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单父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宓子”。
15、原宪:(前515~?)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
字子思,亦称原思、原思仲。
他为人清正,不贪财,不求仕,在孔子弟子中以安贫乐道著称。
孔子为鲁司寇时,曾任孔子的家宰。
孔子死后,遂隐居于草泽之中。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原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任城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原子”。
16、公冶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齐国人。
姓公冶,名长,字子长。
孔子的女婿。
为人能忍受耻辱。
不知何故曾坐过监狱。
但孔子说他’‘虽在缧绁(监狱)之中,非其罪也”(《公冶长》),并把自己女儿嫁给他。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莒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高密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冶子”。
17、南宫适:(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年鲁国人。
姓南宫,名适,又名韬,字子容,亦称南宫括、南容。
他言语谨慎,崇尚填德,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公冶长》)。
孔子称赞他是“君子”、“尚德”之人,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科”郑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龚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称“汝阳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南宫子”。
18、公皙哀:(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年齐国人。
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
《史记?游侠列传》说他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但认真读书,“独行君子之德”,不肯屈节事贵族,终生不仕。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北海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子”。
清又改称“先贤公皙子”。
19、曾?:(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年鲁国人。
字子皙,亦称曾皙。
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
《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孔子感叹道:“吾与?也。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宿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莱芜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曾氏”。
20、颜无繇:(前545~?)春秋末年鲁国人。
字路。
孔子早期弟子。
颜回之父。
《孔子家语?卷九》载,“孔子始教学于里,而受学焉,少孔子六岁”。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杞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曲阜侯”。
元至顺三年(1332年)进封“杞国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颜氏”。
21、商瞿:(前522~?)春秋末年鲁国人。
字子木。
好学《易》。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旰臂子弘”,《易》由此传于后世。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蒙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须昌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商子”。
22、高柴:(前521~?)春秋末年卫国人,一说齐国人。
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皋。
他遵守礼制,孝敬父母。
身躯矮小,“状貌甚恶”。
有政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