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的特色2

试论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的特色2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的特色孝感电大应城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2007年春学号39 白雪峰[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它是明清长篇历史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

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

本文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刻划,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性格冲突;衬托;铺垫;夸张《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历史小说,它是明清长篇历史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

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很高的造诣,它叙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前后直至三国归晋的一系列矛盾和斗争,当中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矛盾斗争,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写出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形象。

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不下几十人。

这都完全归功于作者善于把真人真事和传奇故事结合在一起,并根据人物的基本精神加以增删,通过夸张、映衬和隐而豁现、层层铺垫等艺术手法刻划人物性格,同时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时,善于在性格冲突中刻划人物。

下面就这几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作些阐述。

1、善于在性格冲突中刻划人物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叙述性作品,无冲突就没有情节可言。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如此成功,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无论是塑造相同或相反的性格都体现了这一鲜明特点。

关羽和曹操是书中的主人公,关羽“义绝”,曹操“奸绝”。

关羽“义绝”,忠于汉室,拥刘反曹;曹操“奸绝”,欲废献帝而自立,灭汉立魏。

此两人本来就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一个“忠”,一个“奸”,性格相反。

关羽是豪杰,曹操则是奸雄。

作者对他们的形象塑造,不只是停留在对人物的单独描划,而是把他们的对立性格放在一起,给予活灵活现的刻划。

关羽是“忠义的化身。

”他与刘备、张飞的“桃园结义”,誓同生共死,共扶汉室。

可以说关羽是一个为了尽“忠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汉。

曹操是一个乱世奸雄,他性格狡诈残酷,“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他的人生哲学。

他恩将仇报,杀害吕伯奢一家,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他军中缺粮,先命令仓官用小斛分发军粮,然生又借仓官的头以压军心,平息众怒。

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余党,竟用讹诈的手段,把站在红旗下的三百余人全部斩杀。

他为了防范行刺,假装“梦中杀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杀人如麻的暴君,还是被关羽的“义”折服了。

第二十五回写关羽落到曹操的手里,关羽被抓获,曹操本应杀害他,后来却很敬重他。

这是关羽的“豪杰”性格与曹操“奸雄”性格的冲突。

作品所刻划的性格冲突,不仅停留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把它放在纷繁复杂的人物冲突中,让人奇中见奇。

在屯土山,关羽被曹操所围,关羽落到曹操的手中后,曹操对关羽一反平时残酷狠毒的性格,对关羽关怀备至,曹操企图用施厚恩以结其心。

但曹操使用的美女名马、高官厚遇、推心置腹,都没有动摇关羽对刘备的耿耿忠心。

关羽为了不负桃园结义,为了保护二嫂,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共刘备匡扶汉室,这足够使奸诈的曹操敬服。

再说,屯土山关羽入见曹操,他班师回许昌时,相乱关羽的君臣之礼,让他与二嫂共处一室,关羽秉烛立于门外,自夜达旦,曹操看见如此,更加敬服。

到了许昌,曹操以礼待他,并送予金银首饰,关公都一一赠与二嫂收藏,不为女色和小恩小惠所动,忠于刘备。

尽管曹操极尽拉拢之能事,关羽始终想着的是刘备。

按照曹操平时的为人,会将关公千刀万剐,但当他再次怀着一线希望,派张辽去了解关公为何不肯随他而“常怀去心”,懂得了关公的决心时,曹操完全被关羽的那种“忠臣不事二主”的“忠”和“义”征服了。

他不得不由衷地感叹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最后,尽管给关羽封金挂印,却拴不住关羽忠于刘备之心,毅然辞曹操而去,而杀人成性的曹操,对关羽的不辞而别,不但不愤怒,反而加袍相送行。

关羽的大忠大义完全把曹操征服了。

这并不是曹操有宽容的气量,而是关羽的豪杰义气感染了他,关羽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折服了他。

正如毛宗岗评论说:“以豪杰折服豪杰不算奇,以豪杰折服奸雄则奇,以豪杰敬爱奸雄不奇,以奸雄敬爱豪杰则奇,豪杰而折服奸雄,则是豪杰中有数之豪杰,奸雄中有数之奸雄。

”可见(三国演义)描画相反人物的性格冲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同样,作品在刻划相同性格中的人物也是栩栩如生,不留半点瑕疵。

孔明三气周瑜,这是一种性格相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同样具有英雄才略的智慧人物孔明和周瑜,周瑜富有斗争经验,善于应变,赤壁之战,周瑜和曹操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的所作所为,以及蔡中葵的诈降,都被周瑜识被,并被他巧妙地加以利用,但周瑜的这些妙计,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

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断粮道、造箭为难杀孔明,又想设美人计谋杀刘备;想夺回荆州又用“假途灭虢”之计。

周瑜所有这些计谋,都被孔明看破。

周瑜斗智斗不过孔明,这显示了孔明的英雄才略,使得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最后大叫一声,金疮迸裂,竟至气绝。

《三国演义》善于在性格冲突中刻划人物,对这一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纯熟高度,它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具体生动,使作品结构紧密,情节曲折动人。

它和唐人小说、宋话本比较,唐人小说的某些篇目,如《霍小玉传》,虽然也有通过性格冲突来刻划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但“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人物性格不够鲜明、具体。

就是宋话本《三国志平话》,虽也有从人物性格冲突去刻划人物,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但大多根据史书敷衍成篇,结构散乱,情节不连贯,人物性格模糊,语言文白夹杂。

在塑造人物方法上,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通过战争中不同的故事情节加以反复渲染,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去写。

不同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典型环境,写法也不一样。

如曹操攻打濮阳陷入重围,大火之中正碰到吕郁挺戢跃马而来,曹操用手遮住脸,加鞭纵马从对面闯过去,吕布从后面拍马而柴,以方天画戢在曹操头盔上点了一下,问道“曹操何在?”用手指着相反方向“前面骑黄马的就是”,多么狡猾。

吕布听了就纵马向前追赶,放过了眼前这个真曹操。

曹操轻轻一句便骗过了吕布。

在潼关则是另一种情况。

马超认出了曹操后,紧追不放,害得曹操“割须弃袍”,没命逃奔。

这时,背后马超赶来,厉声大叫:“曹操休走!”吓得曹操马鞭掉落在地。

看看即将赶上,马超从后挺枪而剌,曹操绕着一棵大树躲藏,马超一枪刺在树上,用力过猛,刺得很深,等到把枪拔出来,曹操已经跑远了。

在这里,从濮阳之战,使我们看出吕布有勇而无谋;从潼关之战,使我们看出马超精明强悍。

再如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忠,同是“义释”但也有不同。

张飞“义释”严颜,表现了张飞粗中有细;关羽“义释”黄忠,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负。

同是写一代英雄之“勇”,吕布是勇中带贱,周瑜是以勇显骄,赵云有勇有谋,可见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一样的。

曹操的“割须代首”“梦中杀人”;刘备和单福(徐庶)关于的芦马的对话,这些描写显示了曹操、刘备的奸诈和仁厚的不同性格。

诸葛亮“带病巡营”的描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后主刘禅的“乐不思蜀”的描写,简直把他的昏庸写活了。

2、用衬托的手法刻划人物衬托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分为反衬和旁衬。

这种手法在《三国演义》里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

2.1反衬手法的运用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

”这就是修辞学上所说的反衬。

《三国演义》采用反衬手法刻划人物并不在少数,如曹操的阴险狡诈衬托了刘备的宽厚仁和。

曹操是一个团结战将如云的能者,但刘备在政治上压倒了他。

在对待关羽上,曹操拉拢他,讨好他的办法只不过是上马金,下马银,金钱美女,高官厚爵罢了;而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则是生同生,死同死,共患难,以兄弟义气和国家大事为重.在对待徐庶上,曹操欲使徐庶归附自己,采用的是囚禁他老母亲的办法,招致徐庶母亲的咒骂;而刘备虽然喜欢徐庶,却因为其母亲有难而不忍挽留。

在对待张松上,曹操看见他面貌丑陋,身长不过五尺,便摆出一副得意扬扬,傲视一切,恣肆蛮横的大丞相架子,而刘备对待张松却谦虚谨慎,以礼相见,待为上宾,使他在“义”的感召下,献出了西川地图,书中此类例子还有许多。

从这些鲜明的对比衬托中,作者是在用曹操的残酷奸诈来反衬刘备的仁爱善良的美好品质的。

作者有意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诈、残酷的“暴君”,把刘备塑造成一个仁慈、厚爱的“仁君”。

在这里也体现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表现了人民群众拥护“仁君”,反对“暴君”的愿望。

2.2旁衬手法的运用《三国演义》在塑造主要人物时,不可忽视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就是用其他相类似的人物性格加以衬托或映射,同样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周瑜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才华横溢,就是连深谋远虑、雄心勃勃的奸雄曹操也被他算计。

他的才智算计,不但骗过了曹操,瞒过了其手下的将领,就是和他日夜相处、交情笃深的鲁肃也被蒙在鼓里。

然而,凡此种种都隐瞒不过远在荆州的诸葛亮,这就衬托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神机妙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他把常人一个月也不能制造出来的十万支箭,只用三天,就把这十余万之箭全部交纳给周瑜,鲁肃对这件事,当初也为诸葛亮感到惊恐。

作者在这里就有意用鲁肃的惊惧衬托了孔明的胆量过人。

作品又以刘备的三顾茅庐,用张飞的粗暴、急躁映衬了刘备对诸葛亮的真诚与谦恭以及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

这些都是作者恰当地运用衬托法达到的效果。

3、隐而豁现、层层铺垫手法的运用《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刻划,不仅不是静止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旁人的观察,旁人的反映和上下回的人物活动影响,一层一层地显示,加重渲染,让人物在动态中显现,使读者引起想象,从而产生美感。

诸葛亮是一个智慧的人物。

他的出场非同凡响,作者采用由远及近,层层铺垫的手法进行刻划,达到了娴熟的程度。

建安六年,刘备兴兵讨伐曹操,接连受挫,败走荆州,依附刘表,这时又遭到了刘琮的妒忌,刘琮几次想次谋害他,刘备实在没有立身之地。

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没有诸葛亮辅助刘备,就不可能有三国出现。

因此,作品为诸葛亮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渲染。

刘备惶惶奔走,不可终日,正象水镜先生所说:“左右不得其人”,“关、张、赵之流,虽有万人之敌,而非权变之才,孔乾、靡竺、简雍之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小儒,非经纶济世之土,岂成霸业之人也。

”这是远的铺垫。

水镜先生和徐庶的举荐,为诸葛亮的出场作了进一步的铺垫。

这是近的铺垫。

刘备跃马过檀溪,刘备追问时,水镜先生不肯说,只道:“好!好”此后又引出徐庶,写了许多文字,都写出徐庶的真姓名,徐庶就是单福,单福就是元直,元直——单福——徐庶,隐隐约约,好象美人,只露半眼,使人看了神路思迷。

毛宗岗评论说:“这是绝世妙文”。

作者特意制造了神异的好奇心,让人欲想见,不能见,使人产生联想,引发美感。

通过这个隐现,可以想见,诸葛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