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近杜甫

走近杜甫

杜甫 百科名片杜甫别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国籍: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巩县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770年 职业: 诗人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尊称: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注:“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综述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

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主要作品《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羌村三首(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精彩范文】肩膀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

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

“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

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

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

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

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

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

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

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

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

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

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名师点拨典型人物再现法、一句诗句引用再评点法、多个诗句加评点法,文章使用这三种素材技法,将杜甫瘦弱的肩膀,扛起民族大任演绎得生动活泼,而又不失深刻。

我想握住你的手在梦中,不知多少次,那双手,苍老的,皮肤已经打皱了,似乎在诉说主人一生的饱经风霜。

但那双手依然有力,青绿色的血管依稀可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

无数次,我多么想握住这双手,可那都是在梦中。

又是一个细雨朦朦的深秋,脚下色湿的梧桐发出了响声,低低的声音。

细雨有点模糊我的视线,可隐约中我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

”我一阵狂喜,加紧了步伐。

梦中的手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那双手的主人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

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

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

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

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

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铁枕盖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喂黎民百姓。

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受在颤抖着,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

让我握住你的手吧。

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你知道吗?我生活的年代在21世纪,时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

我快十八了,早已过了及笄之年,可是我有些迷茫。

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有些彷徨。

我知道你的那双手能带给我力量,给我指明一条道路。

因而,我更迫切地想要亲近你、抚摸它。

怀揣着激动、兴奋、紧张,我跨过门槛,我看见了,那双大手,那炯炯有神的双眼。

可是顷刻,一切如泡沫般,幻化消失,只留下匾上的大字“文章留后人,草堂著千秋。

”当我再次睁开眼,窗上已结成了密密的一张网,我的脸颊已布满泪水。

名师点拨把呼告的修辞方式运用在作文中,尤其运用在一个名人,运用在一个穷困潦倒却心想百姓的诗人之上,能够唤起阅卷老师和读者的共鸣,唤起心中的那份责任。

作者知识广博,文化底蕴厚实,思想境界高超,让文章立意高远。

「题目」流泪杜甫流泪,是最让人断肠的。

一代诗圣,既见证了大唐朝的兴,也目睹了长安城的没落。

然而,面对国破家亡,他纵有满腔报国心,但也无力与当时的黑暗斗争到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