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摘要:文明是指通过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
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文明不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需要,构成文明发展的三个基本内容: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关键词:文明涵义动力结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也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
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国家根本大法中把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了如此明确的肯定,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和完善,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
为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有必要对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一、文明的涵义关于文明的涵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文明’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状况或男女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仔细观察的话,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以‘文明’或‘不文明’的方式进行的。
所以,要用几句话囊括‘文明’所有的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就西方国家来说,“这一概念表现了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民族的自我意识。
它包括了西方社会自认为在最近两三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由于这些成就,他们超越了前人或同时还尚处‘原始’阶段的人们。
西方社会正是通过这样的概念来表达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那些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他们的技术水准,他们的礼仪规范,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等等。
”在中国,文明概念出现的非常早。
早在《易经•乾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
《尚书•舜典》中也有“浚哲文明”的说法,孔颖达将之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在人类未出现之前,自然界本来就是有文也有明的:地上高山大川就是经天纬地之文,天上红日皓月就是照临四方之明。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固然不是指的自然文明,但是人类的文明一词显然是受到自然文明的启发借鉴而来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明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而通常是在三种意义上加以使用的。
第一种是在时间界限意义上的文明,它指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社会现象,与其相对的是蒙昧和野蛮时期。
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
摩尔根还认为,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蒙昧时代的群婚制和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政治组织取代氏族组织,以及整个社会分化为对立的阶级,是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摩尔根的分期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抓住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及其本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恩格斯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到文明代。
”“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社会。
”第二种是广义文化意义上的文明,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活动中的全部成果。
马克思在《关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不仅把文化的发展纳入文明的内涵,而且把技术的发展,海上贸易的扩大,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劳动的分工与结合等等,都看作文明的应有之义。
他多次把“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叫做“文明的果实”,把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思想称为“文明的灵魂”,把“科学、美术等”当作“文明中间一切精致的东西”,把特定的社会制度与文明联系起来进行称谓,等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把人类社会所出现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视作文明的内容。
他认为,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整个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发展,这就体现了人们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和文明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借助语言文字,升华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开始了真正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精神文明。
同时,他也把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形式同文明直接联系起来,指出三大奴役形式与三大文明时期相适应。
列宁则认为,人民是文明的创造者,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整个人类历史连续发展构成一条“世界文明大道”。
毛泽东也提出了“世界文明”的概念,并把中国看作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他说:“人类的历史,据说有五十万年。
这五十万年之中,一段是野蛮史,一段是文明史。
文明史只有五千年或者稍多一点。
我们中国的历史算长的很,但也只有四千至五千年……文明社会从奴隶社会算起,在中国据现有的可靠资料,应从商、周算起。
”实际上是把文明作为总体状态,视为社会形态在特定时期、地区的表现。
在“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等用语中,文明既可以指特定历史阶段的某一社会,也可以指该社会的特定历史延续。
这个层面上的文明与广义文化是相通的,有时可互相替代。
第三种是社会进步状态意义上的文明,即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
毛泽东在谈到旧中国的发展前途时也说过:“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这里讲的文明表示人类社会物质、精神、制度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
我们所说的文明主要是指第三种意义上的文明,即通过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
这种意义上的文明具有创造性、进步性和变化性三重特征。
一是创造性。
文明象征着人类活动在宇宙中打下的印记,是人类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结果。
这种人类活动的结果不仅改变了宇宙的面貌,而且改变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生活的环境。
二是进步性。
文明作为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果,是指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幸福,带来利益和安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成果。
如果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完善,甚至反而带来灾难与痛苦、破坏,那么这种结果就不能称之为文明。
三是变化性。
我们说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而且这种进步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一旦停止了进步发展,文明也就不再是文明了。
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文明’是指一个过程,它所指的是始终在运动,始终在前进的西。
”二、文明的发展动力和实质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其不断发展的背后蕴藏着不竭的动力,这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需要是人类的导师”,正是为了满足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人类才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才去创造各种文明成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是把人们的生活需要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而展开其社会历史理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生活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人们的一切活动最终都与他们的生活有关。
人们正是按照自身的生活需要而致力于改造自然界,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规划着各种社会变化,从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需要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多种多样和不断变化的,一种需要的满足不断引起新的需要,这就必然不断造成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现实条件之间的差距。
就要求和推动着人类不断对客体系统的各方面在结构和功能上作出调整和改变,以便能使其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相适应,人类在改造客体系统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自身。
正是人们生活需要的广泛性和无限性及其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成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人们的生活需求由低到高和不断趋向多样化和全面性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既是一个不断从较低级的文明阶段走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的过程,又是由较为片面不断向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推进的过程。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质和核心。
文明的发展是通过人们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实现的,而人们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围绕着创造美好生活而进行的,都是为了使自己多种多样和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
文明发展的各种具体目标是多元的,有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等等,各种目标的具体内容也是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但各种目标最终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这个根本目的,都要受这一根本目的的规范,有利于这一根本目的的实现,而不能与之相悖。
文明的发展必然要通过社会客体多方面的变化表现出来,如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都是社会文明发展在不同方面的重要表现和标志。
但这些变化所以能成为文明发展的表现和标志,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变化与人们生活的一致性,在于这些变化使人们的生活需要得到了更高程度的满足,使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所以,人们的生活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就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实质,而社会客体的各种变化只不过是这一实质在各方面的表现,或这一实质借以实现自己的手段。
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自觉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断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人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状况的根本标准。
既然文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文明发展的实质是人们的生活需要得到更高的满足,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所以,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否得到改善以及改善的程度也成为衡量人类文明是否有发展及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准。
一般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高,其文明发展程度就高,人们的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也就表明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快,也就表明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快。
就是说,人们的生活问题是其他一切事情的总背景,我们只有参照这一背景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他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无论经济、政治、伦理规范、法律还是科学和艺术等等,都是相对于生活而具有意义的,离开了人们的生活谈论文明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三、文明的内容和基本结构既然追求美好生活,满足生活需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实质,所以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也就决定了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