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王钧
【摘要】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

本文在分析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详细的介绍了事业单位改制方向、目标、难点以及改制能否顺利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单位改制;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王钧(1969 ),男,新疆阿克苏人;新疆阿克苏绿洲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站经济师;研究方向:事业单位改制
一、事业单位改制的意义
2011年3月23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中央出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对于我单位正在推进的改制工作,无异于雪中送碳。

我单位从事的是典型的专业技术服务行业,自成立以来,就编入师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社会上,工商、税务等部门已将我单位视为企业,但是,在师内还是事业单位,这无形中,我单位就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状况,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我单位现有的体制已经阻碍了单位的经营和发展。

主要表现为: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自主权不到位;机构性质行政化;价值取向偏离;管理不规范;人员无法进行合理流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

我单位应对针对以上问题的存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加以解决,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制的方向旨在实现公司化的经营和运作,提升单位运作的效率。

改制的基本目标:建立一个新体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政事职责分开、分类管理到位、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形成一套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双向选择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完善一套新制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一套新法规———规模适中、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活力强盛;建设一支好队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营造一种新局面———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的现代企业形象。

单位改制后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改制后,单位要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二是要能够独立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要根据战略定位,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赢利模式,把体制内的资源转化为在市场上可以销售的东西。

单位改制的重点表现在两个制度上,一是劳动制度,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二是分配制度,要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衡量贡献,进行按劳分配。

现在,单位的领导都有行政级别,这是与公司化运作很不相适应的。

现代企业是由一组领取薪水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多单位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

所谓公司制度,就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有限责任公司,人合资合兼具、股东人数有上限、募股集资是封闭的、组织结构是简单的;二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典型的资合公司、股东人数有下限、募股集资公开、全部股份是等额的、股份可自由转让、设立要求严格。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可概括为四句话: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部分组成。

我们要根据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根据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确立公司治理形式,要以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确定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者的制约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了公司的运行规则:企业要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就要按规律运行。

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建立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健康运转。

二、事业单位改制的难点
单位改革的难点之一是观念的转变。

单位的领导人员和全体员工如何将计划经济下“等靠要”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竞争与效益”的观念,这是一个难点。

难点之二是生存发展。

即如何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能力,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效益,求得生存,谋求发展。

难点之三是人员的去留。

即如何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来、留得住,如何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富余人员妥善安置。

单位改制的核心问题是:观念落后、机制僵化、规范缺乏。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要经历巨大的转变,其中全体人员的观念转变最重要。

改革比国企的改革更难,因为国企原来就已经是一个经济单位了,本身就是企业,只是体制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已,而我单位原来是属于公共管理范围的,其组织结构等完全就不是为创造利润而设的,因此,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在变革中,变革方案要“目中有人”,考虑到员工的承受力与观念转变的平衡;要认识到这是大环境下
·
601
·
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基于建构主义视角
□杨冬旭石虹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视域,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甄别选拔功能的基础上,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和效果评价,深入探索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研究表明,基于建构主义的职业技能竞赛的改革与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职业技能竞赛;改革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长春市2011年职业教育教科研课题“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KY2011-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冬旭(1983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营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汽车营销职业教育石虹(1961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技术
随着职业技能竞赛实施的不断深入,部分院校过于片面注重优秀学生的选拔,忽视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本原,导致职业技能竞赛的功能走向嬗变。

因此,突破原有职业技能竞赛实施的窠臼,基于建构主义视域构建新型职业技能竞赛的范式这一课题亟待开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改革,就是要着力实现从对职业技能的考查向全面关注解决真实工作问题考查的转变,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功能,为学生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该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情境”以及“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视域下教学过程的三大核心要素。

(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教师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与学习者合作,促进学习者完成
的改革,是人的观念、利益、心态的调整问题;要引导员工树立起市场竞争、客户服务、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理念;要创造科学的竞争、评价、分配机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从而为有才华的年轻人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另外,还要注意用规范固化机制和行为、支撑理念,进而搭建职业化的管理平台。

改制对各方的利益都会产生影响。

对国家政府来讲,主要是税收与就业。

通过政府行为(手段主要是产权改造),让产权能买能卖、企业能生能死。

通过企业改制,理顺产权关系,解除国家对企业的无限责任,实现企业角色转变,将企业推向市场。

对企业来讲,主要是经营与管理。

通过企业行为(手段主要是合同制度、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让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

通过机制转变,理顺劳动关系,解除企业对员工的无限责任,实现员工角色的转变,将员工推向市场。

对职工来讲,主要是职业与发展,可以有更大的发挥潜能的空间。

三、做好事业单位改制的对策
未来的事业单位只能为公益服务而存在,将不存在行使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从而实现公益服务的均等化,并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明确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必然要求对行使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两类事业单位进行改造和调整。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

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角色回归,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等弊端。

明确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也有利于缩小事业单位范围,明确任务和目标,在总体减轻社会负担的前提下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特别是在《指导意见》中还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更加有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办与公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大事,进一步促进基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充分显示了该指导意见的科学合理性。

在单位改制过程中,要根据单位实情,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建立单位国有资产分级授权管理体系,层层管理,层层审批,避免在使用国有资源时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防止出现因效率低下导致改革进行的不顺利。

第二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

第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第四是创造科学的竞争、评价、分配机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从而为有才华的年轻人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这样,我单位的改制工作才能够取得成果。

·
701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