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泼墨仙人与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吴涛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梁楷的《泼墨仙人》和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是东西方绘画中最杰出的肖像性作品之一。
梁楷与维米尔的画风在当今的中国画家中影响也愈来愈大。
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中人物微妙的神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获得的;而《泼墨仙人》中仙人的神采,则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墨来表现的。
二者鲜明地体现了中西绘画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泼墨仙人;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梁楷;维米尔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
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
《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
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
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
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
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
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
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
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
的天地中飞翔。
这种极度
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
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泼墨仙人》是典型
的大写意。
中国画的人物
画,由于形象要求严格,
在表现上远不如花鸟、山
水自由,因而在笔墨上也
难以允许有更多的随意性
和偶然效果,如用泼墨,
便很容易失去形似,浸渍
为一片墨污。
所以古代画
家很少用泼墨画人物。
但
梁楷为了充分表现画中仙
人的自由狂放和自己豪放
的胸襟,熟练地运用大泼墨进行表现。
画家用极凝炼、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额头和胸部等关键处,其它部位,充分利用古人宽袍大袖的衣着条件,运用大笔浓墨任情挥洒。
从仙人的肩部至下,笔意先如瀑布一泻而下,至肘部尤如急流曲折回环,奔腾不止。
再往下,至腿部则化为一片飞动的波涛似的浓墨;腹部左右衣襟,都是一笔而下,尤如瀑布的支流,以同样的气势飞流而下,终于在下方与主流汇聚在一起。
全画的笔墨节奏有力,气势磅礴。
梁楷不愧是泼墨人物画的鼻祖,他以湿笔饱蘸浓墨,自上而下大刀阔斧地率性挥写,不过几笔,仙人宽衣慵体、谐趣可爱的神态已经恍如眼前。
他夸张地加高了仙人的前额,最大限度地将其五官挤成窄小的一团,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
他用润墨写出“仙人”的腰带,仅仅四笔,但是肚子的形状和行走时衣带飘动的意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似乎能听到仙人步履蹒跚行走的声音,也似乎能听到似是而非的笑声。
在用笔上,画家在传统的中锋用笔的基础上,发展了侧锋用笔,并把线扩展为墨团,但墨中见笔,墨中见骨力,毫无肿胀、浮飘、烂湿的感觉,所以全画水墨淋漓,但仍有深厚的内在力度;画面神采飞扬、飘洒豪放,却无轻飘浅浮的毛病。
这种笔墨效果与画中仙人的精神气质一脉相通的,都是画家的审美理想的表现。
《泼墨仙人》的构图,极为简洁,仅有一位仙人独立而行,上下左右一片空白,似游天上,又似游人间,任你想象。
画中的形象也作了极度简化的处理,颈部、手部都有意省略,但这种省略又完全符合生活的依据,并不同于西方抽象艺术的简化手法,主观意向的表现并不脱离客观生活的依据,这是我们应予注意的。
(2)维米尔——《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
17世纪,荷兰经过30年的流血战争,战胜了西班牙的残暴统治。
激烈斗争的时代过去了,人们生活中所谓英雄主义的因素,已经让位于胜利者的满足。
新兴的中等资产阶级需要歌颂自己的生活,需要看到世俗生活场面;他们生活的特
点是享乐的观点和哀愁的感情,这些都在荷兰风俗画中得到了体现。
其中风俗画家维米尔有着特殊的贡献,他以独特的眼光看现实,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对象,产生了一种新的和谐的美。
他的作品洋溢着纯净、明快、典雅的诗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维米尔是西方美术史上被称为“谜样的画家”。
他去世后不久,曾被人忘却,直到19世纪,一位被放逐到荷兰的法国人托尔,花了三年的时间调查,才第一次发现了这位杰出的画家。
以后,他的作品得到了马奈等印象派大师们的竭力推崇,名气与日俱增,作品价值也升到了现代文物市场售价的最高水平;二次大战时有人意伪造他的作品,事情轰动了整个欧洲,维米尔也被人比喻为一只“沉睡了两百年又醒来的斯芬克斯”。
《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是维米尔的代表作。
作品取材于荷兰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在一个窗明几净的房间里,一位少女在窗口阅读书信,室内布置朴素、雅致,金黄色布幔后面,桌上铺着织花的绒毯,放着新鲜的水果,整个房间沉浸在熙和的阳光里。
画中的情节很单纯,形象也十分单纯。
看信少女的动作自然、平易、真实,表情似乎很难捉摸,不带任何戏剧性的色彩。
她的神情也不靠眼神来表现,相反,这一对“灵魂的窗子”却几乎是关上的,下垂的眼睑,使人无法看到她的眸子,这样反而更见含蓄,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见微妙。
她那美丽的侧影透露出内心的安祥、喜悦和幸福。
对面方形玻璃窗上映出她朦胧的面形,使她更为楚楚动人。
她甜美却毫不甜俗。
在这幅作品中,维米尔和伦勃朗一样,同样“追随自然”,忠于自然,光影的效果非常逼真。
但维米尔又不像伦勃朗那样追求强烈的戏剧性的光线处理,而是着意于自然形体、结构、色彩的表现。
画中主要人物放置在空墙的衬托下,外形轮廓清晰优美,整体节奏明确而又富于韵味,以至西方评论家认为:维米尔这是把人当静物来画,追求纯艺术的形体美感。
画中的构图,富
于几何形的美感。
维
米尔在忠实于自然的
前提下,有意舍弃了
物体的许多细节,而
只保留对象最基本最
重要的外形轮廓,把
他们简化成明确的几
何形。
例如画面主要
构成是不同的梯形切
割,右边的布幔和上
方的铁竿,左面的窗
口、窗框以及下面的
桌子、椅子都是大小
形状不同的梯形。
画
上的瓷盘、水果以及
桌布上的花纹,又为
大小形状不一的圆形。
在大面积的梯形和局部圆形的对比下,人物主体的三角形,就显得格外突出和稳定,画中几何形的变化也就格外丰富。
维米尔正是运用这种几何形的美,使以后的评论家认为塞尚等立体主义的创始人,是从维米尔这里得到了启发。
在这幅画中,维米尔又运用大透视来造成深邃的空间感。
画面前景的布幔和桌子,起了很好的“间隔”作用。
因为,在当时荷兰人家中挂画,就常在画外悬挂一个活动的布幔保护作品。
维米尔巧妙地运用一块画得十分逼真的布幔,使观众产生错觉,以为自己身临其境,画中的人物就在眼前。
这幅画的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十分精彩:窗口射进的光线柔和沉静,物体在这样的光线里体感凸出而又有虚有实,既有局部个体的完整,又要整体全局的坚实
和稳定。
光影的效果非常逼真、人物辉映在通体的墙壁下面、画面会由不同的几何图形分割、在局部的梯形对比当中人物的三角形构图获得了稳定和充实感。
窗口的运用形成纵深的背景、人物生活中穿针引线的动作,既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整体节奏明快,又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安详、喜悦。
那么对于自然、和煦光线的运用、外光与空间的揉合、静物般几何形体的突出,都是维米尔的艺术特色。
那么,我们在这里也能够领略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赞美,作品里面洋溢着纯净、热情、朴实、融洽的暖意。
人物内心世界的沉静、庄重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景物产生出来一种致密和契合,完成了画面的协调和统一.画面采用了黄色为主的调子,辉煌、响亮,在视觉印象上又很宁静、安详。
而且物体的高光部分,维米尔运用了自己独创的“点彩”画法,用笔厚涂,增强了画面色彩的响度。
这种纯净、响亮的色彩和几何形的结构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装饰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