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简介PPT-介绍苏轼英文ppt课件

苏轼简介PPT-介绍苏轼英文ppt课件


? 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 食家。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 东坡肉:
? 净洗锅,少著水, 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熟時莫催他,火候
足時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 煮,早晨起來打两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 潇洒交友,营造一个 ? 真心坦荡的人际环境。 ? 东坡、雪堂、赤壁
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 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 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 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 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 ,用挖 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东坡,真才子、真性情!
真才子——
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通才。在诗歌、散文、词、赋、书法、 绘画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是个雄视百代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流的大作家。
? 苏轼的生平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 第一期( 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 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
? 宋神宗元丰七年(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 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 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 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 ,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
? 元佑六年(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 外放颖州 。
? 第四期(1093-1101)为远谪惠、儋时期。
?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 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 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 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 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 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 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 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 (《康震评说苏东坡》)
? 东坡语录: ? “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 ?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
不好人。”
伟人
大格 的的
坚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坦荡
心魅
质朴
率真
灵力
潇洒
智慧
无畏
深刻
耿直
包容
?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 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 乌台诗案 ”。 苏轼坐牢 130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 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 此灾何必深追究,窃禄从来岂有因。 ?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千 古 奇 才 苏 东 坡
【传世名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识字烦恼始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时期。
?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 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 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 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 州等地,任知州。
复用前韵二首》)
“根到九泉无曲处,地下唯有蛰龙知”(苏轼) 经历一次著名的文字狱 ——“乌台诗案”
?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级人 民武装部副部长)。
? 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面临三大难题:花销、住房、吃 饭。计划用度,修建五间泥瓦农舍(雪堂),带领家人 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 在这时起的。
? 嘉佑元年( 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 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 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 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 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千 古 奇 才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 林语堂:“不可救药的乐天 派”;(《苏东坡传》)
? 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 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 围》)
勇敢
洒脱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辛弃疾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三苏
唐宋八大家(文)
苏辛(词) 苏黄米蔡(书 法)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 .
?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书法与米芾 .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 ? 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黄州:走向成熟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 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 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 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