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隋朝的建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后分裂(1)东魏——北齐(2)西魏——北周——581年外戚杨坚建立隋589年灭陈南北统一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原因和条件:(1)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南朝统治的腐朽衰落。
如陈后主荒废朝政。
(3)南北方人民渴望统一。
长时期的分裂、纷争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4)隋文帝杨坚的决策正确。
命令隋军沿长江多路进攻、分割包围……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的特点:短暂而繁荣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1)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2)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3)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4)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5)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大运河的地理知识: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两千多公里,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什么意思?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1)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2)中国国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于车、马,靠人力、蓄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5、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单用一个“好”“坏”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了,总的来说是件好事。
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关注大运河的现状: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现在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的环境生态保护与“申遗”工作……三、比较秦、隋的相同点:1、从前后形势来看: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重新实现了统一,之后都出现强盛的统一王朝。
分裂的春秋战国——统一的秦朝——强盛的西汉。
分裂的南北朝——统一的隋朝——强盛的唐朝。
2、从存在的时间看:都因暴政短命而亡。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隋朝:公元581-618年。
3、从历史影响看:都创立了有助于统一的新制度、政策。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第二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炀帝的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3、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和政绩: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言论。
2、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1)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行均田令、租庸调制;(2)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3)合并州县,节俭开支,完善科举制度;(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国策。
3、治世局面的形成: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补充:关于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皇帝下设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运转机制是: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意义: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互相牵制,监督。
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三、女皇武则天: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杰出的封建女政治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统治期间,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执政期间也有过失,如重用酷吏、鼓励告密、冤杀大臣、大修寺院、耗费钱财等。
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补充:第三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励精为治”,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耕技术的发展、蔬菜新品种的传入、茶叶的种植以及农业工具(曲辕犁、筒车)的改进等方面。
2、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的繁荣:城市的特点都城长安:建筑宏伟,布局严整,商业繁荣,人口稠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扬州:商业城市广州:外贸港口城市邢州:白瓷产地越州:青瓷产地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隋朝确立科举制度——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将选官、用人的权利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二、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完善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
科举考试的最大受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唐太宗时,常设明经科和进士科。
武则天时,开创殿试,增设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太祖时,严格规定考试内容和“八股”文本。
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八股”,1905年废除科举制。
三、科举制的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附表: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附表: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难点:1.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彼此进行贸易。
2.对岳飞抗金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评价标准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女真贵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
3例题:仔细读图,回答问题:请回答:(1)请你填出图一、二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
(2)图一、二中政权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请你评价一下这一途径。
(3)仔细观察图片,请你谈谈元朝统一过程中灭掉了哪些政权?(4)图片四反映了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乃至今天有什么影响?(5)上书图片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解析:此题考查了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
图片都来自于课本,平时的学习中只要注意图文结合的学习,即可实现与课本的正确链接时比较容易的。
图一是辽、北宋、西夏并立示意图,图二是南宋与金并立图,政权的并立都是通过议和的途径实现的。
对这种实现和平途径的评价,注意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从对宋和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来评价,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图三是元朝完成统一过程中灭掉的政权,细观察图片即可找到的政权。
图四元朝的疆域图,呈现的内容是行省制度所划分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联系元政府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和对照今天我国的行政区划示意图,回答对今天的影响即可。
四幅图片反映了政权由并立到元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说明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1)图一辽(契丹)、西夏(党项)、北宋(汉族);图二金(女真)、南宋(汉族)。
(2)图一通过辽、宋议和宋、夏议和,图二通过宋金议和。
评价:对两宋来说,议和都送给对方“岁币”,“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两宋与辽、西夏、金的连年战争,使此后的双方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并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3)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南宋。
(4)行省制度。
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
现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是始于元朝。
(5)由分裂走向统一。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是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经济的中心,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两宋经济发展至南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已近完成。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全面超过北方,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的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3、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
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服精美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