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
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
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
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
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
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
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
七剂后心烦减。
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
(228)评语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
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
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
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
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
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
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
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
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
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
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
予五苓散原方三剂。
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
又服三剂而愈,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6)评语《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
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
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
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
与案1无本质差别。
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对于此条之一证,争议颇多。
其实,从此两案看来,一证加病机足以用药,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证?能反应病机的不仅是证,还包括其他诊断,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最优的诊断模式。
仅局限于问诊之一证,而非得争论是哪一证,这种争论又有何价值?医案 3女,神经性呕吐三月余,水、饭、药皆吐,输液超过两瓶即变为粘液吐出。
西医诸检查已作,排除呕吐诸因,故诊为神经性呕吐。
因发现丈夫外遇而吵架,故患此疾。
前医多用和胃降逆之品,若丁香、柿蒂、旋覆、代赭、丁萸、理中之类,皆不效。
现证失眠,心烦,舌光红无苔,脉弦细而数。
有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
予猪苓汤原方。
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
一周后进流食。
再一周不用输液。
后食西红柿复发,仍用此方。
再一周而愈。
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19)评语失眠、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再加上阴虚之舌脉,故用猪苓汤。
虽然病人以呕吐为主证,但此证亦可用水邪犯胃来解释,猪苓汤用之故效。
临床疾病复杂,但只要切合病机,便可用方,且用之效如桴鼓,此经方之妙。
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
因心病还需心药医。
如此,心身同治,方能见效。
医案 4矿工妻,产后二十余天,发热,身疼痛已十天。
考虑产后肌肤失养,先后服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各三剂,皆不效。
后请教刘老(刘渡舟,下同)。
谓内脏气血不虚,故予桂枝新加汤。
三剂,仍无效。
刘老细查方,改生姜用三小片为15克。
两剂身痛减,三剂愈。
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评语产后肌肤失养,八珍类养内脏气血,故无效。
桂枝新加汤中,生姜三两意在引药达表,量少则无此功效。
故知经方之量,亦不可轻易改变。
医案 5壮年,荨麻疹,体瘦,脉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嘱其睡前服药,后覆被发汗,三剂愈。
医案 6女,小儿肾炎,头面水肿,脉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医案 7某,急性肝炎,黄疸不退,身黄如橘皮,身痒,脉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262)评语此三案,皆抓住脉浮一证,病在于表,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
后两案因病情复杂,服后配合西医治疗。
但症状的改善,得益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发汗。
故知,发汗乃治疗邪气在表的不二法门。
病在于表,应当治表,治里则无效。
以上四案,治表之法,或直接发汗,或引药达表,但又不是麻桂之剂。
故知经方治表,绝不仅限于麻桂之剂。
医案 8小儿,感冒,高热。
其母为其炖服元鱼汤,乌鸡汤,热剧。
现证舌红苔黄腻,恶冷。
诊为着凉停食。
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
愈后,饭量贪多。
数月余,又因感冒来就诊。
诊为停食着凉。
仍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而愈。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6)评语前诊为着凉停食,因正气抗邪,不足以助脾胃消化而致。
后诊为停食着凉,因正气助脾胃消化饮食,不足以抗邪而致。
故知正气兼顾表里。
以上三条之呕逆,干呕,不大便之证,机理同前诊。
皆正气不足以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而致,此为表证见腑气不通诸证之机。
医案 9青年,淋雨,半夜寒战,喷嚏,清涕,头身疼痛,体温39.5度。
自服解热镇痛药两片,始汗出。
晨起仍头身疼痛,自服热粥,汗出,体温38度。
予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评语桂枝汤可以不辨中风与伤寒。
仅凭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而用药,此为方证辨证。
医案 10某工厂火灾,因有毒物质吸入导致六十余人中毒。
中毒者发热,胸闷痛,出现肺水肿、呼吸道粘膜水肿、食道粘膜水肿、胃粘膜水肿,重者昏迷。
西医对症治疗无效。
刘老诊之,抓住呕而发热,心下按之痛,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
病者服之呕止热退,最重者第四天清醒。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79)评语此案亦为方证辨证。
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需要娴熟的技巧及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
否则,只对症状而用方,很容易把中医机械化。
有时病证难以入手时,不免一试,可能有奇效。
医案 11男,56岁。
下午三时烘热,汗出,四时止,汗出湿遍全身。
如此三个月。
前医尽服养阴敛汗、益气固表、清热之品,不效。
最近处方(部分药物):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20克金樱子30克。
服此方后汗不出,但心烦,故停服。
予桂枝汤三剂(未服)。
三日后找胡老(胡希恕,下同)诊治,予桂枝汤三剂。
并嘱每日下午一点半左右服一次,服后多饮热水。
三剂后热渐退,汗渐止。
后又复发,仍服桂枝汤六剂愈。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评语此案用桂枝汤发汗以治自汗。
但桂枝汤使用条件是“病人脏无他病”,只是营卫失和所致。
还要注意的是桂枝汤的用法,先其时发汗,服后多饮热水,方能见效。
还需说明的是,此案自汗为男性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于临床能见到。
在诸法无效后用经方,且用之有效,足见经方之妙。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仲景所写条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治疗有效的医案。
这才是经方能经历近两千年而仍屡试不爽的原因。
这也说明临床才是中医长盛不衰的根基。
医案 12女,40岁。
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恶寒,发热,以脑血栓形成早期?收入院。
输清开灵一小时后,变为双侧痉挛,仍高热。
诊之舌淡不红,鼻流清涕。
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停用清开灵。
服后半小时汗止痉挛舒。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评语上为病毒性颈肌痉挛,予桂枝加葛根汤见效。
现用桂枝加葛根汤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颈椎病。
各药物剂量:葛根 20-30克桂枝 10克白芍 30克炙甘草 6-10克(以上四味为基本方)威灵仙 10克秦艽 10克(上两味以祛风湿)鸡血藤 30克(养血疏筋)姜枣可酌情加入。
清开灵为安宫牛黄丸加减而来。
安宫牛黄原方去牛黄,代之以牛胆酸和猪胆酸;去犀角、珍珠,代之以水牛角、珍珠母;去黄连,加板蓝根,并去朱砂及金箔,配置成复方针剂而成。
药物组成偏于寒性,故用之症状加剧。
安宫牛黄还有另外两个中成药产品。
清开灵滴鼻液在原方中以麝香皮代替麝香,去雄黄,加藿香,配置成复方醑剂而成。
醒脑静以麝香、冰片、郁金、黄芩、黄连、山栀六味制成针剂。
皆寒凉之剂。
医案 13小儿,反复感冒。
发病即喘。
儿童医院多次以肺炎收治入院。
此次以清肺1号、清肺2号(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蛤散等)治疗。
不效。
求治于任老(任应秋,下同)。
任老见之舌面皆淡白。
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一周后病愈。
从此再无复发。
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评语感冒发热,中医治法要分清寒热。
不要一见高热即清热解毒。
否则只治其标,反复发作。
最后还得温药而治愈。
中药成药,本为方便应用而研发。
然药物生产后,不分寒热,不辨虚实,不别阴阳,不论表里而用之者不在少数。
此研发者所未料及。
此现象于上两案可见一斑。
是中医无效,还是应用不当?明者自知。
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中医院在用中成药时,也出现此种情况。
一旦有一天,中医毁在自己人手里,这才是中医最大的悲哀。
医案 14壮年,水泥工。
感冒,发汗后,继续工作,再高热,继发汗,如此反复一周。
来诊时,乏力,汗出不止,高热,舌淡。
予桂枝加附子汤。
部分药物剂量:炮附子 15克桂枝 15克赤白芍各10克生姜 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