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
前几日,在上课的时候做了一篇叫《寻梅》的文章。
并不是文章有什么特别,而是其中的一道题。
它问“懂梅的未必见梅,见梅的未必懂梅”,请举一下你身边的类似的现象。
当然,答案不唯一,但老师给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那一刻,我的心颤了一下。
熟悉的陌生人,它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一个很普通的人。
熟悉的陌生人,它让我感觉这好象现在我和母亲的关系。
我是北方人,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带着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南方谋生。
而他们如今的职业就是农民,很苦很累的那种,甚至别人都瞧不起。
母亲吃过不少苦,因此她很在意我的学习。
她不希望我将来像他们一样整日背对着天,脸对黄土地没日没夜地劳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乖孩子。
认真学习,时而贪玩,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
从小学开始,我一直都是她的骄傲。
在她看来,辛劳的付出有了回报。
汗没白流,苦没白吃。
但如今我才明白,青春总是带有叛逆性的。
糟糕的是,此刻我上了高中。
家中的负担又加重了。
住宿费、饭费、补课费基本每个礼拜回家都得带上一笔钱去学校。
无奈,路远,我只得住宿。
只有每个礼拜天才能回家。
细细算来,每周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
20小时,这已经算入了我的睡眠时间。
也正因此,我和家里的联系渐渐少了,尤其是和我的母亲。
不知何时,我学会了沉默。
每次回到家,我不言片语,径直走进屋内,或躺在床上,或打开书包拿出书来看。
总之,我似乎不会主动和父母交谈。
就这样“僵持”到了晚餐时间。
各自吃着,偶尔会有些许交谈。
母亲的主题很单一——最近学得怎么样?考试了吗,靠得怎么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早已听得厌,甚至达到了倒背如流的境界了。
而我呢,明知道那不对,但还是爱理不理。
有时会说上一两句应付,有时闭口不答。
更有甚者,在我心烦的时候,我还会冲着她说:“每次回来都要问,你烦不烦啊?!”她看见我生气了,便不再问,拿着东西去了田里。
而没到此时我都好后悔对她说出了那样的话。
那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安静一下。
看着母亲离去的背影,我突然感觉我和她之间变得好陌生好陌生。
犹记得小时侯她逗我笑,帮我学习可如今,我和她似乎说不上一句话。
我尽量回避她,回避和她的交流。
而她,在我的几次发火之后,也不再轻易和我说话了。
有时我想和她说说,可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实在是不知该怎么和她平平静静地说一次话。
在那张熟悉的面孔之下,我感觉我和她的心隔得好远,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我知道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我也在努力地去做,努力地让她满意。
去完成她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那个属于我们整个家的愿望。
看着母亲刚过四十就已满头白
发,脸也憔悴了许多。
我感觉好愧疚,这都是为了我,为了我这个曾让她伤过无数次心现在仍在伤她心的人。
有时我想,要是没有我,她会过得更好些吧,至少不必为我吃苦受累了。
那个熟悉的陌生人就是我的母亲。
如果可以,我想对她说一声“我爱你”!当母亲变成“女儿” 母亲,这个让所有人心里涌起温暖的称呼;母爱,这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赋予她们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她们太多的内涵。
在我们心中,母亲的含义就是慈爱、勤恳、包容、博大,同时隐忍负重,坚强不屈。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母亲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上学后,母爱就是她那温柔的眼神,就像温柔的双手,无数次地抚平了我们内心的伤痕,又像一缕清风飘过,吹散了我们心中的所有的苦闷与烦恼;在学习时,母爱就是那一句句鼓励与表扬的话语;当我们生病时,母爱就是那没日没夜的操劳和无微不至的呵护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难忘母亲对我们的深情厚意,这些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令我们怀念不已!莺归燕去,春去秋来,时光如水,年华易逝,随着我们不断地长大,不断地成熟,我们成立家庭,我们生儿育女,我们艰苦创业,我们走向不惑不知不觉中,曾经给予我
们力量的双手已经在颤抖,曾经慈爱温和的叮嘱已经变成了神经质的唠叨,母亲在一天天衰老,红颜渐去,白发似雪,由照顾我们的人变成需要我们照顾的人---母亲变成了“女儿”。
作为女儿,我们不愿意母亲老去,希望母亲始终不变,我们可以时时跑向她,向她撒娇,希望她依然能处理各种麻烦,希望她的疾病只是普通的小毛病可是当母亲变成了“女儿”,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母亲”的责任,紧紧地握着她的手,陪着她,慢慢地,就像当年一样,带着她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因为母亲熟知的那个世界已经不存在了,她必须面对的是病痛的身体,象孩子一样需要被人照顾。
母亲真的在走向衰老,在饭桌上,母亲常常出色地向我们演示她讲故事的天才。
那些遥远的往事在她特有的语言和手势中生动地复活了,她正努力把古旧的属于她的风景拉回来,她在使劲,她在用力,但这是无情的劳动,透支着她的体力,消耗着她的神智。
她经常沉浸在往事中,久久无法自拔,久久不能释怀作为女儿,我们希望她过着健康的生活,参加运动,结交好朋友,身体好,精神好,心态好。
这时的母亲最需要的是说话,聊聊闲话家常,说说她的心事,别人不会懂的心事。
我们坚强时,要耐心地听,让阴云逐渐散去;当我们软弱时,我们或许会一头钻进她的操心事中,我们发怒或是哭泣。
最后,母亲会说:“安静下来吧,孩子。
”当我们听见母亲真正的声音时,我们立刻就安静下来了。
尽管母
亲已经变成了“女儿”,但她依然是旗帜,是方向,也是镜子。
中国有句俗语叫“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很无奈、很现实地揭示了亲情在病痛面前的苍白。
这就要求我们作子女的正视这份苍白,接受这份无奈,面对这份现实。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希望不要发生在我们身上。
在我们照顾母亲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的一生,从童年到成人,从家庭到职业,从年轻到衰老,从健康到病痛。
我们在深思,在感悟,在解惑我们展开岁月的长卷,拂去历史的烟尘,去感触这人世间的真情,去解读这穿越时空、流驻千年的母爱的缠绵。
当母亲变成“女儿”,我们要用爱来对待母亲,用爱陪伴她衰老、虚弱直至死亡。
从今天起,我们将不再厌烦母亲所有的唠叨。
即使母亲到了八十岁,不,九十岁,一百岁,她的目光仍旧会比我们头顶的天空更辽远。
感恩母爱,相信世间的真爱。
用真爱回报母亲,从今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