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十章修改

心理学第十章修改

第十章言语和技能
一、填空题
1、外部言语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言语)。

2、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

(1998年、2004年填空题)
3、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叫技能的(迁移)。

(2001年填空题)
4、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

5、智力技能就其对象、方式和结构而言,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6、按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7、技能按其性质的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8、打字、说话等是(连贯)动作技能;打篮球、打乒乓等是(开放)动作技能。

二、选择题
1、具有情境性、反应性、简略性特点的是(对话言语)
2、新旧活动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2003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3、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是(书面言语)
4、学外语时,本国语言具有(负迁移)作用。

5、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

(2002年选择题)
6、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是(对话言语)
7、新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
三、名词解释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1998年、2003年名词解释)
3.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4.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2004年名词解释)
5.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005年选择题)6.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

包括书写、跑步、体操等。

7.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

8.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9.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10.技能的干扰: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也称作技能的干扰。

11.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1999年、2001年、2003年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1999年简答题)
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2)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言语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

(3)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

(4)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不能离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

2、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答:乔姆斯基首先区分了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

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

另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以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

其次,乔姆斯基认为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

其证据是:
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

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

但各民族表达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

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相同的,时间也大致一样。


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即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

动作的发展是天生的,语言也是如此。

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

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

这一事实不能用学习来解释。

因为,就其它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

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2004年论述题)
答:(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

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3)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

比如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会随地吐痰,而没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人,往往随地吐痰。

技能有水平高低之分。

比如计算机操作水平可以通过比赛而分辨出来。

(4)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是和一定情境而没有和一定任务相联系。

技能是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

习惯则只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

(比如吹口哨,对党员来说,它是技能,只有在需要时才吹;而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坏习惯,到一定场合就吹。

)(5)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

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需求的指标。

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

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受感觉(视、听觉等等)的反馈。

只有这些外受感觉的反馈,才能使人拿自己的动作或动作产品,去与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进行对照(因为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需要靠外受感觉才能被感知)。

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

4.高原现象及其成因。

答: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2)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3)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
(4)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5)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
(6)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
(7)自满情绪;
(8)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末显现出来等等。

5.简述技能形成的条件。

答:(1)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

动作概念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动作。

(2)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

(3)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

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

不通过反馈,动作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会。

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化,自己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不正确。

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后,反馈就不一定必要。

(4)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要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

6.智力技能及其特征。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智力技能的特征有:
(1)观念性。

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言,其直接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成的客体,而是这种客体在头脑中的映象。

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观念性的活动。

(2)内潜性。

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而言,它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地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

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非外显的活动。

(3)简缩性。

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言,它已从完整的变为压缩、简化的。

由于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其活动的全部过程。

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的过程。

五、论述题:(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