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B.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C. 失语D. 同侧单眼失明E. 对侧偏瘫2.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眩晕B. 耳鸣和耳聋C. 跌倒发作D. 吞咽困难E. 复视3. 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

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 局灶性癫痫发作B. 脑栓塞C. 癔病发作D. 颈内动脉系统TIAE. 椎塞底动脉系统TIA4. 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A. 小脑后下动脉B. 大脑中动脉C. 脊髓前动脉D. 小脑下前动脉E. 大脑前动脉5.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A. 大脑前动脉B. 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 基底动脉D. 大脑后动脉E. 椎基底动脉6. 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

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A. 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B. 右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C. 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D. 右侧大脑前动脉深穿支E. 右侧颈内动脉7.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不出现以下哪个症状?A. 眩晕B. 眼球运动障碍C. 吞咽困难D. 失语E. 交叉性瘫痪8. 64岁男患,高血压病史6年,晨起出现复视,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查体:血压150/95 mmHg,左眼睑下垂,外斜位,向上、下和内活动受限,右侧偏瘫,住院2日无明显好转。

最可能的诊断是:A. 脑出血(基底节区)B.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 脑栓塞D.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E. 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9. 54岁女患,脑动脉硬化症病史3年,突感眩晕、呕吐、言语不清、查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言语含混,左眼裂小、瞳孔小、水平眼震、左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左侧指鼻试验不准。

最可能的诊断是:A. 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 右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C. 左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D. 右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E. 左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10. 52岁,脑梗死后第3日出现意识不请,血压190/l00mmHg,左侧偏瘫,脑压280mmH2O,宜首选的治疗药物是:A. 降压药B. 扩张血管药C. 尿激酶静脉点滴D. 20%甘露醇静脉滴注E. 小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11.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A. 发病6小时以内B. CT证实无出血灶C. 病人无出血素质D. 出凝血时间正常E. 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12. 52岁男患突发脑出血,头痛,呕吐,昏迷,血压200/120mmHg,应迅速采取的治疗是:A. 止血B. 降血压C. 降颅压D. 维持生命体征E. 防治血管痉挛13. 脑出血临床表现的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 多在65岁以上发病B. 均出现偏瘫C. 脑脊液均为血性D. 头部CT显示基底节区高密度病灶E. 均有脑膜刺激征14. 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血管是:A. 小脑齿状核动脉B. 基底动脉旁正中动脉C. 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D. 脉络膜前动脉E. 前交通动脉15. 58岁男患,高血压病史多年,演讲时突发头痛、呕吐、右侧偏瘫。

急诊检查病人昏迷,左侧瞳孔大,光反射消失。

最可能的诊断是:A. 脑出血,左颞叶钩回疝B. 脑出血,右颞叶钩回疝C. 脑出血,小脑扁桃体疝D. 蛛网膜下腔出血E.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16.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最威胁病人生命的是:A. 出血后血肿形成B. 出血后并发脑水肿C. 昏迷后肺感染D. 出血后并发脑水肿和脑疝E. 昏迷后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17. 脑出血病人出现瞳孔不等大,昏迷加深,常可提示:A. 脑室出血B. 小脑扁桃体疝C. 颞叶钩回疝D. 小脑出血E. 以上都不是18. 60岁男患,活动中突感眩晕、枕部疼痛、呕吐、步行不稳,20分钟后昏迷,呼吸节律不整,临床诊断脑出血。

部位是:A. 颞叶B. 基底节区C. 脑室D. 桥脑E. 小脑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A. 高血压病B. 血液病C. 脑动脉粥样硬化D. 先天性颅内动脉瘤E. 脑血管畸形20.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A. 头痛、呕吐B. Kernig征C. 腰穿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D. 一侧动眼神经麻痹E. 偏瘫21. 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出现一侧眼睑下垂,动脉瘤的部位可能在:A. 大脑中动脉B. 前交通动脉C. 后文通动脉D. 基底动脉E. 眼动脉22. 30岁男患,劳动中突感剧烈头痛、呕吐,一度意识不清,醛后颈枕部疼痛,右眼睑下垂、瞳孔大,颈强(+),克氏征(+)。

最可能的诊断是:A. 急性脑膜炎B. 脑出血合并脑疝C. 小脑出血D. 脑干出血E. 蛛网膜下腔出血23.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是:A. 头痛、呕吐严重B. 常伴癫痫发作C. 脑膜刺激征明显D. 头痛不明显,意识障碍多见E. 常伴眼底视网膜出血1. 急性脑血管病(CVD)根据病理性质如何分类?2. 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3. 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致供血范围?4.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致供血范围?5. 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6. 大脑前动脉皮层支闭塞的临床特点?7. 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的临床特点?8. 基底动脉的内听动脉闭塞有何特点?9. 上颈段脊髓前动脉闭塞的临床体征?10. 短暂脑缺血发作最主要的病因?11. 颈内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的症状?12. 颈内动脉系统TIA特征性症状?13.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的症状?14.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特征性症状?15. 脑出血并发症有哪些?16.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17. 脑动脉瘤的好发部位?1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19. 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时间?20.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如何防治?1. 短暂脑缺血发作微栓塞学说及临床意义?2.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3. 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常见症状、特征性症状?4. 简述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5. 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①动脉瘤好发于30-60岁,血管畸形青少年多见;②剧烈运功、咳嗽、用力排便和7. 54岁男患,突发头痛、呕吐、左侧偏瘫和意识障碍,血压180/110mmHg,CT显示右侧基底节区高密度病灶,脑室受压及中线移位,呕吐咖啡样物。

但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射正常,生命体征平稳。

该患者的诊断及治疗?8. 患者30岁,2周前出现头痛、呕吐,查体颈强、Kernig征,脑脊液黄变,白细胞增高,9. 青年女性,早期常有低热、关节痛及肌痛,半年后出现右眼一过性失明,左侧偏瘫,右颈部可闻血管杂音,血压两侧不等,血沉快,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

试述该患者的诊断及治疗?10. 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性脑梗死临床如何鉴别?11. 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1-5 AADBB6-10 EDDED11-15 ECDCA16-20 DCEDC21-23 CED1. 急性脑血管病(CVD)根据病理性质如何分类?分为缺血性CVD和出血性CVD。

缺血性CVD又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出血性CVD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2. 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3. 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致供血范围?颈内动脉(前循环)供应眼部、大脑半球前3/5(额、颞、顶叶和基底节区)部分。

4.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致供血范围?椎基底动脉(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5. 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和失语(主侧半球)。

6. 大脑前动脉皮层支闭塞的临床特点?对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可伴尿便障碍(双侧旁中央小叶受损),以及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碍(额叶受损)。

7. 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的临床特点?对侧偏盲和丘脑综合征,可有失读症。

8. 基底动脉的内听动脉闭塞有何特点?眩晕、同侧耳鸣和听力障碍。

9. 上颈段脊髓前动脉闭塞的临床体征?四肢中枢性瘫,深感觉保存。

10. 短暂脑缺血发作最主要的病因?颈部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表面沉积物裂解或脱落,以及心脏的微栓子。

11. 颈内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的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

12. 颈内动脉系统TIA特征性症状?眼动脉交叉瘫(病侧单眼一过性黑蒙、对侧偏瘫),或Horner征交叉瘫(病侧Horner征、对侧偏瘫)。

主侧半球受累可有失语症。

13.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的症状?眩晕、平衡失调,伴或不伴耳鸣(前庭及内听动脉缺血)。

14.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特征性症状?跌倒发作(脑干下部网状结构缺血),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颞叶海马等),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

15. 脑出血并发症有哪些?肺部及尿路感染、应激性溃疡、稀释性低钠血症、癫痫发作、中枢性高热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瘤卒中、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17. 脑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约85%的颅内动脉瘤位于前循环的Willis环动脉分叉处,多为单发;后循环常见于基底动脉尖和小脑后下动脉。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再出血(动脉瘤再次破裂,2周内最多),迟发性脑血管痉挛(7-10天最多),脑积水(1-3周)。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时间?多发生在病后7-10天。

20.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如何防治?可用钙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口服或静脉滴注。

1. 短暂脑缺血发作微栓塞学说及临床意义?微栓子主要来自颅外动脉,特别是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发生溃疡时附壁血栓凝块碎屑(纤维素、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及胆固醇结晶),随血液进人脑中形成微栓塞,出现局部缺血症状。

由于栓子小、易破裂或酶作用分解、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等使栓子向远端移动,使血供恢复,症状消失。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微栓子,脑血管造影可确定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

2.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①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且经常复发;②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症状,一般持续数分至数10分钟,不超过24小时,发作停止后神经症状完全消失;③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④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眩晕、平衡失调。

3. 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常见症状、特征性症状?①颈内动脉系统TIA的常见症状是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伴对侧轻度中枢性面瘫;特征性症状为眼动脉交叉瘫或Horner交叉瘫,主侧半球可出现失语征;②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眩晕、平衡失调,多不伴耳鸣;特征性症状为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双眼视力障碍发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