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国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落后工业经济,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存在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
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
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
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六是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1.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1760年的产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兴起;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排头兵”。
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已率先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及其规律。
1)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农村基本上保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3)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
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逐渐转向“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即: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世界银行关于发展阶段有一个粗线条的划分:一个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在280美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的穷国,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叫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这个国家摆脱了贫困的陷阱,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的时期,这时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容易迸发。
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也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社会失衡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
如果到1600美元,叫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3000美元,叫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8000美元以上,叫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该国家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完成了,即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往上发展叫后工业化时代,再细分为中等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最发达国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途径分析周颖杰30会计中国乡镇企业去年我国人均完成的GDP为1200多美元,从人均GDP水平上看,我国是一个标准的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即处在工业化加速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从城市化水平看,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37%左右,个别地方已超过50%,正处于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阶段。
所以,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就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重大战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更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
四、当前要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复杂而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新问题多,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快编制和完善城乡规划。
规划是龙头和基础。
要从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和人口布局,形成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利用。
合理编制和完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着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布局。
进一步编制和完善中心镇、村区域布局规划,致力形成城、镇、村三位一体,整体规划、同步共建的发展载体。
2.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统筹安排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通过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确保城乡要素流动渠道畅通。
交通设施是城乡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加快通乡公路改造,提高道路等级,实现城区至各乡镇干线公路交通圈;切实抓好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建设。
要以生态家园建设为突破口,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城乡供水、供气、供电、排污、防洪减灾、通讯、垃圾清理等公用设施一体化。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服务设施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分步分级实施的要求进行,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要按照功能定位,统盘考虑,统筹安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要探索实行一体化的建设标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一体化的服务和价格标准,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让更多农村居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得到实惠。
3.加快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放在工作的首位,形成产业支撑,这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
首先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专业化集聚。
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遵循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发展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
其次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协调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三产比重。
要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体制创新和加大投入,推动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现代服务等行业的加快发展,不断提高三产占GDP的比重。
4.加快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目前,城乡发展差距最大的是社会发展领域的差距。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于城市的状况,加大投入,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共享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公平教育。
二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
三是大力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切实夯实农村文化体育基础。
积极开展文化先进乡镇、文化特色村、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创建活动,重视城乡文化体育阵地建设。
逐步形成乡乡有品牌,街街有特色的局面;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四是大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积极引导科技资源向农村流入,提升农村科技进步水平,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
5.加快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一条就是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
要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消除城乡、身份等限制,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就业格局。
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就业岗位。
强化就业服务,建立乡镇、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统一的薪酬制度。
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形成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
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捧上新“饭碗”。
要加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的接轨。
积极推行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农村“新五保”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集风险型、福利型、医疗救助等“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
改革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许昌学院)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