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艺术学概论 第九章 语言艺术
艺术学概论 第九章 语言艺术
散文创作手法多样,虽然有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的区分,但这种划分 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叙述、抒情和议 论都是散文常用的手法,只不过在每篇作 品里各有侧重罢了。事实上,抒情散文离 不开叙述和议论,叙事散文也需要夹叙夹 议,议论散文更要依靠叙述和抒情来增加 文学色彩。 • 散文的风格更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韩愈散文雄奇豪放,柳宗元风格清俊奇崛, 朱自清散文清新优美,鲁迅杂文如匕首投 枪富有战斗性。 •
诗歌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 想象。 • 郭沫若的《凤凰涅盘》 • 王维的《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 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 “ 吴万里船。” •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 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 • 散 文 •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 样式,能够迅速地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它选材范围广泛, 表现手法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以形散而 神不散的艺术特长集中而凝练地体现主题 思想。 •
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 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 抒情诗——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 情,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间接的反映 社会生活。抒情诗并不追求人物的刻画和 情节的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 即使诗中有一些关于生活现象和自然景物 的描写,但诗人仍然是通过托物言志或借 景抒情,来体现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
第八章语言艺术
• • •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 散文、小说、戏剧剧本等各种体裁。由于 文学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 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 人们一般将文学称之为语言艺术。.
•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 1、 间接性和广阔性 • 间接性: •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区别于其它一 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文学是“想象的 艺术”,所谓间接性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形 象不能通过读者的感官直接把握,而是通 过语言为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产生如 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散文种类: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注重在叙事写人时表现作 者主观感受与情绪,通过托物言志或借景 抒情,抒发作者微妙复杂地独特情感,将 浓郁的思想感情融汇在动人的生活画面。 • 冰心《往事》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 • •
叙事散文——包括报告文学、特写、速 写、传记文学、游记等,侧重在叙述人物、 景物或事件,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 事,并且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蕴藏在对于人 物和事件的叙述之中。 • 夏衍《包身工》 •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 《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 《内蒙访古》《雨中登泰》 •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指文学作品中 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往往结合 在一起,达到情韵浓郁、形象传神,使读 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如经 其事,从中获得丰富隽永的审美感受。 • 诗 歌 • 诗歌在文学发展历史上出现最早,在艺术 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 为一体,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展为一种独 立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把不和乐者称为 诗,把和乐者称为歌,现在统称为诗歌。 •
• • • • •
唐代诗人贾岛对于“僧推月下门” “僧 敲月下门”的斟酌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杨朔散文《雪浪花》 “是叫礁石咬的” 文学语言的鲜明性,要求语言清晰明确、 新鲜活泼。 文学语言的生动性是指文学作品往往运 用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 法,显得生动活泼,灵动感人,给读者留 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 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 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叙事诗——常常通过描述故事或塑造人 物来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评价、认识、 愿望、和理想。叙事诗通常不直接抒发情 感,而是将叙述与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 一起,将诗人的主观感受熔化在写人叙事 之中。 • 北朝民歌《木兰诗》 •
诗歌由于短小,结构可以一目了然。中 国的古典诗词很讲究格律,在音韵、句式、 行数、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 结构本身具有审美价值,是作品艺术美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结构 都能提供一种自身的美感。 •
文学语言作为语言艺术,语言自然成为 这个艺术种类的第一要素。文学以语言作 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使文学具有了与其它 艺术相区别的审美特征,在艺术之林独树 一帜。文学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 动性、形象性等特点表现出的语言美构成 了文学的特质美,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 文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作品用最恰当、 最确切、最精练的语言描绘景物,叙说事 件,抒发感情。 •
•
自由诗——自由诗又称新诗,因与格律 诗相对而言,一般指那些只求节律和谐、 押韵合辙的诗歌作品,而在句式、行数、 字数、音韵上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和要求。 一般认为,美国19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 体诗的始创者,他的代表作是诗集《草叶 集》。“五四”前后,自由体新诗开始在 我国流行,郭沫若、胡适、刘半农等在此 期都有新诗问世。
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 的首要任务。凡是中外优秀的小说,无一 不是给读者提供了新颖独特、难以忘怀的 人物形象。 •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 《红与黑》中的于连 •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风、 薛宝钗、贾母 •
议论散文——主要指杂文。它将政论性 和文学性结合在一起,运用形象生动的语 言,以及比喻、反语等手法,乃至幽默、 讽刺、等作为锐利的武器,通过精辟深刻 的说理和妙趣横生的议论,成为一种相对 独立的文学样式,具有以理服人的理论说 服力和以情感人的艺术感染力。 •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 • 鲁迅杂文 •
• 散文特征 • 1.自由灵活,表现在题材的广泛性,手法 的多样性和风格的多样化。 • 散文的选材几乎无所不包,完全不受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古代历史,当代现代都可以作为题材。 • 余秋雨 三毛 秦牧
小 说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 为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在生活素材 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再现生活。 • 小说的种类: • 根据体裁的不同,可分为神话小说、传 奇小说、历史小说、志怪小说、言情小说、 武侠小说、社会小说、战争小说、爱情小 说、惊险小说、科幻小说、等等 • •
Hale Waihona Puke 根据小说的艺术结构和表现形式的不同, 又可分为话本小说、章回小说、日记体小 说、书信体小说、新体小说、现代派小说 等等。 • 最常规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容量的大小 和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三大类。 • 长篇小说容量大、篇幅长,包含着复杂 曲折的情节和数量众多的人物形象,可以 反映广阔复杂的生活画面。 •
•
• • • • •
小说由于运用语言作为媒介,可以自由 地吸收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全方位地刻 画人物: 详细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 表现人物的对话、行动; 通过不同视角,从其它人物的眼中来观 察和表现人物; 把笔触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层心 理描写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塑造 较高审美价值的、复杂丰满的圆形人物或 曲形人物。
•
狄德罗: “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 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长恨歌》《琵 琶行》《红楼梦》 • 思想性: • 语言艺术的形象较之其他任何艺术形象 具有最深刻的思想性。因为只有语言才能 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 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 力。作家们总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来表述出自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在一 定程度上揭示出生活的哲理或社会发展的 历史规律。
杜甫《望岳》苏轼《西林题壁》范仲淹 《岳阳楼记》 • 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的关系极为 密切。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性所包裹并通过 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情感性在理性指导下 具有特定爱憎褒贬的思想艺术属性。思想 性和情感性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成 为一切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要素。 • 3、结构性与语言美 • 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 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也具有审 美价值。 •
散文的自由灵活性,还表现在它的文字 可长可短,结构上不拘一格,无须像诗歌 那样遵守韵律和节奏的和谐,也不须像小 说那样需要典型的人物和完整的情节,是 一种最无拘无束的文学样式。 • 2.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由于其自由灵活的 特点,在结构形式上显得比较“散”,但 在貌似散乱的背后,通过记人、叙事、说 理、抒情,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意蕴和凝练 的主题,其思想情感的内涵就是散文的 “神”。 •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 朱自清的《背影》 •
电影剧作的结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 统的戏剧式结构方式外,还出现了记实性 结构、情绪性结构等多种新的剧情结构类 型。 •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基本 要素怎样才能被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完全 取决于结构方式,作品中各人物的命运遭 遇,各条情节线索或插曲的安排,以及各 种环境场面的布置等,都有赖于结构来处 理。 •
• •
广阔性: 文学的广阔性主要体现在文学天地所表 现的时空具有无限的广阔性,使作品具有 巨大的容量和深刻的内涵。(《百年孤独》 《战争与和平》)因为文学语言可以“观 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能够突破 客观时空,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延伸, 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地社会 生活。
•
文学的广阔性还表现在它不仅能够描绘 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 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 界;不仅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 服饰风度、言行举止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世界,而且可以通过直接抒情或叙述的方 法深入展示细腻复杂的感情。(《红与 黑》)
•
• • • •
短篇小说容量小、人物少,情节和环境 相对集中,往往通过人物的一段经历或生 活的一个片段,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或侧面 来再现生活的局部。 中篇小说,介乎于以上二者之间。 小说的构成要素——人物、情节、和环 境。 人物 文学是人学。人物在小说中是最基本的 构成要素之一,通过多个侧面和多种手法 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最重要的特征。
• 2、情感性与思想性 • 情感性: •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的流 露。文学作品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动 读者,就越有魅力。因为文学作品能够深 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 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 •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在也,在 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 托尔斯泰:“艺术的印象只有当作者自 己以他独特的方式体验过某种情感而把它 传达出来时才可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