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班级:09级历史(一)班姓名:王永芳学号:0906********一、生平介绍。

康有为,1858年出生在广东,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1.教育世家康有为从六岁开始便跟着启蒙老师攻读《大学》、《中庸》、《论语》,灌输的全是儒家经典。

此后,康家连续请当地一批著名学者严格指导康有为尊孔读经。

少年康有为最快乐的时候,是跟着祖父康赞修在连州官舍里读书,他在连州官舍观《大清会典》、《东华录》,读《明史》、《三国志》。

尤其使康有为大开眼界的是,在连州官舍里看到了清政府频频发到官舍的《邸报》(亦称《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的专载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的出版物),从上面他渐渐知道了朝廷里的政事,初识了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等人。

同时,康赞修性喜游览,每逢春秋佳日,风和日丽之时,他总是带领孙子外出游览祖国河山和古老的文化遗存,这在无形中便培养了康有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进入青年时代后,康有为遇上了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位是国学导师朱次琦,一位是政治启蒙导师张鼎华。

朱次琦是他祖父康赞修的好朋友,他父亲康达初的老师,岭南著名的硕学通儒。

在1876到1878的三年里康有为跟随朱次琦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基础。

离开朱次琦后,康有为师从张鼎华,张鼎华向他生动介绍了京朝风气,当时名流和各种新书,以及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掌故,使他开始接触到近代维新政治思潮。

接着康有为又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介绍西学的书和游记。

西方的文物制度和政治习惯,开始吸引他的视线。

1879年底,康有为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香港,当时香港已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据点,深受国土沦丧的刺激。

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新鲜事物,他脑子里封建士大夫对资本主义的传统偏见开始动摇了。

香港之行,使他开始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接触,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为讲求西学打开了通道。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

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2.南洲讲学1888年康有为赴京师应顺天乡试,那时正值中法战争之后,康有为目睹帝国主义的强横和清政府的腐败,深感若不改革弊政,中国将国无亡日了,在此情况下康有为便第一次上书,请求改革。

但他的上书却遭到封建顽固派势力的阻挠,并没有送到光绪的手中。

此外康有为在考试中也名落孙山,两方面的打击使康有为陷入苦闷之中。

1889年,康有为便踏上了南归的旅途。

康有为回家后经过苦思冥想认为他救亡图存的思想之所以遭到社会的冷嘲热讽是因为国民仍然十分愚昧,因此康有为决心自己办学,以培养维新人才。

1891年春,康有为在陈千秋(陈千秋(1869-1895)字通甫,号随生。

南海人。

年少时勤学聪慧,曾入学海堂,熟悉历朝掌故,精通考据典章之学。

1886年著《广经传释词》。

1891年入万木草堂,从师于康有为,曾任万木草堂学长,并协助康编撰《新学伪经考》等书,讨论《大同书》有关问题。

1895年因协助康办理西樵乡同人团练局操劳过度而病故。

)、梁启超的协助下,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屋,正式开设学堂,称长兴学社。

由于前来求学的人不断增多,长兴学社不断更换地址,1893年迁至广州府学宫仰高祠,正式挂上“万木草堂”的匾额。

康有为在他开办的学堂里,既是总监督又是总教授,他讲课喜欢征引欧美的事物并与中国的历史现状相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理想从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能力。

在康有为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万木草堂逐渐形成了关心时事、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的良好学风。

万木草堂不仅是一个新型的教学群体,而且也是一个维新政治团体。

康有为也就是在这里辛勤耕耘,创造出他的维新变法理论,培养出一批维新变法的骨干力量3.维新变法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但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

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4.晚年倒退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到香港,之后就又到东京与梁启超会和。

到达日本后,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

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

后其几个子女在青岛读书时也都居住在此。

在此期间,康有为也为青岛的优美风光写下了不少诗作,其若干诗词刻石已成为崂山景点的组成部分。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于21日抵青岛。

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一、政治思想1.“议郎”制,议院的雏形在康有为活动时代,世界上流行三种政体形式,即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当时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欣赏的就是君主立宪制,并为此著书立说,上书言事,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式的议院方案,其中以康有为的议院方案最为系统和具有实践意义。

在从1888到1898康有为的七次上书中可以看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希望从中国式的议郎制发展到三权分立的西方式的国会制。

议郎是郎官的一种。

秦最先设置,西汉沿置,属于光禄勋,高于侍郎、郎中。

议郎职为顾问应对,不用轮流当值,充当守卫门户等工作。

东汉时一般郎官均受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管辖,议郎亦属例外,并得参预朝政。

康有为主张在十万户居民中公举一位精通古今中外,品行端正敢于直言的人充当议郎。

康有为设计的议郎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在武英殿可以随时和皇帝对话,甚至“上驳诏书,下达民词”;二是在太和门,开会讨论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

2.制度局:内阁的影子制度局是康有为根据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原则,仿照日本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其主要职能是议决政事,制定宪法,相当于三权分立的立法官。

同时他还主张在制度局下设置法律、度支、学校、矿务等12个分局,分管各部门的政务。

可见,制度局是立法性质的机构,而十二局则是行政机构的机构。

与此同时,康有为主张相应地改革地方政权机构。

开制度局的设想是康有为推动改革清朝中央和地方管制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兴资产阶级企图从封建守旧势力中中夺取管理国家大权的重要尝试,表现了康有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反封建精神。

虽然开制度局的设想,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不了了之,但通过康有为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揭露批判,对西方和日本资产阶级官制的宣传,使人们从两种不同的官制对比中,提高了对封建官僚制度黑暗腐败的认识,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意识的增长。

3.变法依据在戊戌维新高潮中,康有为策动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的重要措施就是加紧编纂各国变政考,送到宫中供光绪帝借鉴。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康有为通过这两本书为光绪帝制定变法纲领政策提供了一种成功模式。

《俄彼得变政记》主要是针对光绪帝来说的,在书中康有为要求光绪帝学习彼得大帝改革的勇气,下定变法的决心,更要破除千年自尊自愚的坏习气,游西师学,虚心求教。

同时他还希望光绪帝能够彻底打击反对变法的顽固势力。

《日本变政考》则集中体现了康有为希望从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中寻找自己国家的变革方案的思想。

他之所以选择日本来作为中国变政的参考首先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显著效果,日本通过这一变革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并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是因为日本与中国地理相近,文化风俗相类似,原来所处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等也极为相似,所面临的国家困境也相类似。

最后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采取的是以天皇为首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且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这一切都比较符合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观愿望。

总之,通过向日本学习,借用光绪的力量,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这就是康有为戊戌维新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

二、哲学思想1.进化论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历史发展观(1)进化论进化论是英国达尔文创立的一种生物进化理论,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进化论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做出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推翻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

1896年,严复译述《天演论》开始系统的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开辟了中国人世界观的新境界。

当时中国正值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所以康有为、孙中山、章太炎便开始吸收进化论学说重建自己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作为救亡图存的思想工具。

康有为是最早接受进化论学说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结合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进化论思想。

康有为的进化论思想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康有为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宇宙都是由“气”变化生成的,宇宙间的气互相吸引摩擦,生成了星团、星气、太阳,由太阳分化成生成地球;第二个层次,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都是自然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三个层次,包括现实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公羊三世说就是这一观念的最好例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