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实务中各类人群需要

社会工作实务中各类人群需要

一.儿童的年龄界定“儿童”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语,但是儿童具体指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如何界定,不同的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儿童年龄的界定不尽相同,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年龄的界限是0—15岁,中国学者陆士桢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等等。

具体应该采取那种界定方式,应该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我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就普遍状况来说,我国儿童的青春期约在13—14岁之间,特别是男童,其青春期大多数在14岁左右,这样,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比较符合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

其次,我国青年、少年、儿童工作在体制上划分为三个阶段:0—5岁主要由全国的妇联组织负责,6—14岁主要由共青团组织的少年儿童工作部负责,14岁以上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对象。

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4岁有利于和实际工作的接轨。

二.儿童的需要1.获得基本生活照顾的需要(基础性需要)这些儿童和我们看到的福利院的儿童都是被遗弃的儿童,若没有人救助,这个最基本的需要都得不到。

2.获得健康照顾的需要(身心照顾、医疗保健服务等)3.获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物质的、精神的)经常会有爱心认识到儿童福利院认养孤儿,有的是将其领养,有的是周末接到家里,总之,是要给于这些孩子良好的家庭生活,主要是在精神上让孩子们得到慰籍。

4.满足学习的需要(受教育的需要)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谈谈学习的需要对于这些孩子的重要性。

5.满足休闲和娱乐的需要6.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人际交往技巧、适应能力、价值观)7.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自我认同)8.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一.青少年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之性别角色期望。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食其立,寻求经济独立5.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8.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二.青少年的问题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网络犯罪行为等)。

3.青少年犯罪问题(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和吸毒贩毒等方面)。

4.家庭矛盾冲突,亲子关系失衡(第一,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第二,家庭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第三单亲之家,家庭结构不完整等)。

5.失学失业问题(学历低、缺少工作技能、自我认知偏差、就学就业动机低等)。

6.其他方面(道德品格、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弱势青少年群体权益保障等)。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及类型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青少年社会工作一般可分为微观(个案辅导服务)、中观(家庭和小组社会工作服务)、宏观(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三个层面。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类型为: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矫正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社会工作者对待青少年需要秉持和运用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等社会工作价值原则。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手段通过融有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个别辅导、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技巧训练、集体活动等,启发、帮助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3.“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介入焦点社会工作者了解青少年的发展性需求、成长的社会环境及其影响等,并从青少年群体本身、社会环境及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去开展各类社会工作服务。

4.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五.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原则1.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条件是能尊重青少年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不能由青少年的一项行为而完全否定他的个人价值。

2.接纳与关爱青少年接纳就是接受青少年是一位有价值、尊严、积极向上与向善发展可能的人。

关怀则是关心、接近与重视青少年的各种学习与生活状况,并能与青少年共享成长的喜悦,共同分担失落的痛苦。

3.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每个青少年的不同情况制订个别化的服务计划。

4.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人的不断成长的能力通过对青少年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协助,帮助他们建立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系统架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不仅要与青少年本身建立专业关系,而且要与青少年的家庭及社区内的其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多个系统的协同运作,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经常运用的策略。

因此,我们可以用系统的概念来分析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

一.老年期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一般称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的人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人为高龄老年人。

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特点。

许多低龄老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服务,而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社会服务。

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服务规划和提供上要做特别的考虑。

二.老年人的需要包括: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如重新就业工作、外出旅游等)、社会参与(如意愿表达、利益维护等)、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等(如子女生活、财产处置、后事操办等)。

三.老年人的问题老年人问题,是由老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

包括因个人的老化而导致的问题,以及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1.由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的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

2.由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上升,而导致的人口年龄化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国际上称之为老龄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1)国民寿命延长与老年慢性病增加;(2)家庭结构改变与无人照顾老人增加(“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加);(3)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与老人生活环境的恶化;(4)教育文化进步与严重的代际隔阂;(5)医药发达与老人医疗费用负担;(6)老人闲暇的增多与社会交往的减少。

四.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还有外围人群或组织机构。

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1.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认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学习有关老年学的知识,以便消除社会中认为做老年人的工作没有太大价值、对老人厌恶、歧视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2.反移情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做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反移情,不仅会表现为对老人特别不好,缺乏耐心和关怀,还会表现为对老人过度保护,想要“拯救”老人。

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反移情问题,时常反思自己对老人的反应。

3.老年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自我意识与自我督导在做老年人辅导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审视自己对老年人、对垂死和死亡的感受,首先要把自己的问题梳理好。

4.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做老人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从事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培养团队工作能力。

懂得协调、配合不同的学科共同开展老人服务工作,才能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妇女的需要和问题1.妇女的需要妇女需要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以及特殊的妇女保护。

2.妇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妇女的经济地位较低;(2)贫困妇女化的问题;(3)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的人数较少;(4)妇女受教育程度低;(5)现有的服务未能满足妇女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健康服务需求;(6)男女不平等。

二.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重要的实务领域,是主要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

具体而言,它是针对妇女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群体或个体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具体目标有:第一,帮助妇女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第二,帮助妇女预防出现新的问题;第三,积极推进将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纳入主流的工作,进一步推进建立健全有利于妇女发展、保障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第四,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树立男女平等、社会性别意识,建立有利一促进妇女发展、推进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1.是一个服务对象规模最庞大的实务领域服务对象群体的规模大小由服务对象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而定,我国的女性人数占到总人口的一半,这一特征是其他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所无法比拟的。

2.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3.服务内容往往与婚姻、家庭问题相关联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通常在专门的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工和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此外还涉及个案管理,方案评估以及研究工作。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当上述造成个人生活、活动能力的缺陷的状况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为残疾。

中国把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七大类。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工作,其表现如下:1.工作对象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方式的特殊性。

2.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人数多、范围广)。

3.工作过程的艰难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严重缺损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一般不具有与工作对象相同的生活经历,因而增加了对工作对象生活境况及心理感受的理解难度。

三、残疾人的需要及问题人生阶段需要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0—3岁1.稳定情绪的需求2.得到父母的接纳3.需要得到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4.需要得到和了解外部资源1.父母不接受残疾孩子2.父母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和帮助残疾孩子3.父母过度保护残疾孩子3—6岁1.掌握沟通技巧的需求2.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3.接触社会的需求4.接受早期康复的需求1.沟通障碍2.缺乏社会接触3.意外伤害6—12岁1.接受学校教育、适应学校环境的需求1.受教育障碍2.学校适应困难四.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的问题1.价值观导致的反移情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反思自己对于残疾人的看法,尽量避免排斥,拒绝残疾人或者过度保护保护残疾人等移情反应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