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 ar.1997第22卷第1期Journal of Hebei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1.22N o.1国家经济实力评价的理论研究顾六宝摘要国家经济实力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量化标志。
本文在对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研究评析的基础上,对国家经济实力的概念作了理论界定;并从国力评价的目的和评价方法论角度论证了以国家经济实力评价取代综合国力评价的现实意义;同时探讨了国家经济实力评价的方法原则。
关键词国家经济实力评价国家经济实力是反映一个国家生存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国家经济实力进行定量评估,可以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而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评价比较社会生产力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以确定一个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及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能发挥作用的程度。
由于冷战结束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剧烈变化,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已经上升为主导因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各国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在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找准自身位置,确定自己的相对经济实力,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参与国际竞争的具体对策,无疑应成为国家经济实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目的。
世界各国都需要通过国际经济对比、评价经济实力来提供准确及时的内外部信息和标准参照数据,为本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外经济往来等宏观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对国家经济实力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科学界定综合国力、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社会进步水平、国民财富水平、社会人文发展等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这些/灰色0概念用定量化的形式描述出来,同时采用科学的比较、评价方法体系,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差别。
为深层次研究影响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类因素,以及制定相应的国际竞争对策提供方法论依据。
对国家经济实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可以延伸到对国内区域经济实力的监测领域,用以定量测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及科技进步状况;反映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为相应的区域经济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家经济实力评价研究的回顾与评析有关/国力0的研究已有几百年历史。
从16世纪开始欧洲就出现了关于国力研究与国际比较研究的萌芽。
如1536年出版的5世界志6(芒斯特,德国)等,目的是为政治家、商人提供有关知识及数据,但分析、比较的内容较少;至17世纪,以威廉#配第的5政治算术6为标志,才真正开创了关于国力对比的先河。
该书引用了大量统计资料,用估价、计量、比较的方法,对当时欧洲主要国家的国力与潜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了英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结论。
其后的布欣、凯特勒等统计学家,在国力评价与对比方面也做出了理论与方法论上的贡献。
二战以后,以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为代表的现代国力比较研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解决了国际经济统计的统一方法问题和经济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问题;为综合国力的定量评价研究铺平了道路。
其后随着国际统计信息量的迅速增加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国际比较的统计方法论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创造出许多新的评价比较方法与手段。
如采用若干相关联的指标群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评价方法模型合成为综合评价数据,取代了过去用单个指标分别比较的简单对比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评价比较,定量排序。
这些研究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包括:(1)/世界银行图表集法0,用国际比较项目(ICP)中的购买力平价法(PPP)对人均GNP 进行国际对比;(2)摩里斯全球评价模式(1977)采用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三个指标合成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以此弥补人均GNP 指标的不足。
(3)人文发展指数(H DI)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发布。
该指数在指标选用上综合了ICP 与PQLI 的内容,即采用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人均GNP 的对数等,同时用功效系数法合成上述指标。
上述方法尚不能满足世界政治经济博奕家们所关心的对一国整体实力的评价及与它国竞争实力比较的需要。
因此,有关国家整体实力的评价比较研究引起了国际上更大的关注。
以综合国力评价为主要标志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内容、范围、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富克思的/强国公式0和克莱因的/国力方程0。
富克思在强国公式中简化出三个基本指标:(人口、钢产量、能源产量);用公式M t =[(MS)t +(Me)t ]12对国家实力进行测算;克莱因在系统分析综合国力诸要素后,设计了一个包括两大要素(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五大方面(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贯彻力约由50个指标反映的国力方程P p =(C+E+M)@(S+W)。
并采用1978年数据对77个国家进行了综合国力评估。
关于综合国力评价的最新研究尚属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与洛桑国际开发学院1991年联合完成的51989年世界竞争能力研究报告6和世界银行1995年采用全新标准衡量国家财富与经济发展潜力的研究分析报告。
前者采用了10大要素共292项指标对3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评估排序。
这10大要素包括经济活力、工业效率、市场导向、金融活力、人才资源、国家(地区)干预、自然资69顾六宝 国家经济实力评价的理论研究70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源、外向性、革新与面向未来、社会与政治稳定性。
评价比较结果,工业化国家是日本、瑞士、美国、加拿大、西德列前5名,新兴国家和地区前4名即亚洲4/小龙0。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则提出用/全新标准考察财富而不是收入,对常规的思维提出挑战;且使财富概念扩展到金钱与投资之外0。
该研究把财富分为三类:一类财富是/生产出来的财产0;二类财富是自然资源;三类财富是人力,用营养水平和教育水平衡量。
该报告认为:/富有的国家是那些在人力上投资较多的国家0;/应从广义角度评估资产,包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0等等,该报告在最后结论中认为最富有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而该国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中被排在第10位。
二、国家经济实力评价的理论研究从以上对有关国力评价比较研究的追溯可以发现,各项研究对国力中各要素的确定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对国力的定义也莫衷一是;对被选择的评价要素界定模糊;有些在评价、比较目的上走入误区。
例如,克莱因国力方程把精神要素(战略意图、国家意志力贯彻能力等),日本把国民精神等主观因素列为国力的重要内容;还有些研究项目把军事工业、防御能力列入经济实力要素内容;有的又把资源、市场等因素从经济实力范畴中分离出去,等等。
尽管如此,各研究成果还是有共同点的,即无论是早期还是近期的综合国力评价研究,都把经济实力列为综合国力的首要因素。
那么,综合国力在理论上究竟应当如何界定?能否以经济实力的评价取代综合国力评价?国家经济实力又如何界定?回答这些问题,应当从两个角度寻找答案:一是国力评价和比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二是对国力的界定是否应当使相应的评价比较方法既具有简明性、可操作性,又能适应绝大多数国家的不同国情,使之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具有适用性与可比性?(一)国力评价和比较研究的目的应当承认,国力评价、比较的目的与国力概念的界定有密切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前者决定后者。
有关国力的评价既然应当适用于大多数国家,就应有一个共同的比较基础,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
首先,对国力的评价、比较不是比较强权政治。
克莱因的国力方程正是在这一点上走入误区。
该方程把/贯彻国家意志力0纳入国力范畴,认为/国家权力是某一国家政府勒令另一国家政府做某种它并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0,是一种控制别国的强制力。
这就使国力评价的目的变成衡量某一国在国际政治斗争格局中占有何种地位,比较哪一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更有发言权了。
曾担任过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的克莱因在70年代初的研究中这样考虑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但现代国力评价研究再如此设想就不可思议了。
因为克莱因完全没有预料到,由于冷战结束及近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剧烈变化,少数几个大国决定它国命运的时代已经完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已上升为主导因素已成为无可争辩的现实。
由这个事实决定,世界各国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在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找准自身位置,确定自己相对的经济实力,并依此为依据制定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参与国际竞争的具体对策,无疑已成为各国参与国力评价比较研究的主要目的。
其次,国力评价、比较的目的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衡量各国国力强弱的/排序0。
近年来,诸多关于综合国力评价比较的研究项目为了/排序0的/公正性0、/全面性0引入了大量无共性的比较因素,有的甚至引用了许多不可比的主观因素。
例如ISP 、H DI 、日本的/三侧面国力0概念,克莱因的/国力方程0等等,引入了大量社会指标和主观指标,包括防卫能力、国家意志、外交能力、识字率、社会模式等等。
相形之下,对世界各国都可比的共性因素)))对经济实力评价的重要性明显下降。
经济实力评价比较的主流地位前面已述及,在这里应强调的是:对国力的评价、比较应能提供国与国之间现实的、客观的经济实力差距;通过这种评价对比,不仅能使各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找准自己的相对位置,还要能提出供各国分析研究的具体数据资料。
使各国能据此制定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具体对策。
如果仅仅为了从强权政治角度/排序0而劳神费力设计出大量不可比指标,再采用复杂的方法合成这些指标,实为不智。
例如有关军事实力指标,在各国间有何可比基础?排出序来又有何用?难道鼓励一些小国或军事弱国去扩军备战?一些日本学者对此也大惑不解:国力评价比较的目的难道是为了评出新的军国主义?至于为了/排序0的/全面性0再引入大量不可比的主观精神因素,就更无目的性了。
当然,精神因素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乃至国际竞争力来说不能说不重要。
但它无法找到一个对各国千差万别的国情都适用的评价标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可见的现实物质指标上来。
其概念既无法用客观标准界定,又因其/模糊0而难以准确赋值。
且因素本身又会随着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
例如,如果出现外敌入侵,任何国家、民族的整体团结精神必然会充分发挥出来,与和平环境下的精神状态不可能同日而语。
综上所述,对国力评价和比较的目的决定了对国力概念的界定。
以经济实力作为综合国力评价和比较主要内容,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符合当今经济因素上升为国际关系中主导因素的现实;也符合未来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二)经济实力概念界定与国际比较的方法原则如前所述,尽管对综合国力内涵有着许多不同的界定方法,但大多数研究在一点上是相同的,即经济实力是国力的物质基础和主体要素。
问题在于如何正确界定经济实力这个概念?许多研究不是单纯以国民经济绝对规模来表明一国经济实力,就是仅仅以/人均0水平来描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