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真题汇编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_4122

历年真题汇编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_4122

历年真题汇编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首先,该公司免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是公共物品,而属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A、C、D错误;题干中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是通过费用的方式进行交换,而是通过隐性交换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即价值通过其他形式实现,B正确。

2.【答案】C。

解析:在投资总量中,三种经济成分都占相应的比例,体现C;A、B观点正确,但题干没有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观点错误。

3.【答案】A。

解析:③不属于企业所能控制的范围;④与题干无关。

4.【答案】D。

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的中心。

菜贱伤农,是菜价低,销售不畅。

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稳定蔬菜的价格,另外是解决蔬菜的销售问题。

①不选,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是蔬菜价格的下降;②正确,这样能让农民了解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地种植,能解决销路问题;③不选,减少流通环节和提高产品附加值都无法让农民真正获益;④正确,这是政府在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保护。

本题选D。

5.【答案】C。

解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天津的做法都是使人生活得更好,①入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讲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材料并未涉及此,故排除②;天津的做法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故③④入选。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原因,①应该是我国需要能源,否则政府不会大力扶持;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③不符合我国当前能源实际状况;④不构成我国政府大力扶持的原因。

7.【答案】B。

解析:A说法不符合题意,该材料并没有讲文化的竞争;B说法符合题意,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C说法错误,民族文化的融合不能说是文化发展的关键;D说法与题目无关。

本题答案选B。

8.【答案】C。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运用3D技术制作电影”是文化现象,“创造27亿元的全球票房”、“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强调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

②④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答案选B。

10.【答案】D。

解析:题干意思是说,天不因为人们厌恶冬天就不要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路途遥远而失去广阔,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符合题意;A、B观点正确,与题意不符;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生理机能,C观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以“超级病菌”为时事背景材料,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超级病菌的出现,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同时也说明,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必须遵守,①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本题答案选A。

12.【答案】D。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②说法错误,事物没有绝对的同一。

排除②,本题答案就出来了,选B。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特殊性原理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①说法与题目无关;②说法正确,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③说法错误,因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是客观的,二者不能说具体历史的统一;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本题选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与事物发展的关系。

16.【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17.【答案】ACD。

解析:本题题干说明我们在实现思想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解放思想,不是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而是打破一切僵化的、教条的理论的约束,是对于理论的批判继承的过程。

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要——91求我们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群众需求,就是关注基层群众生活实践的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18.【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作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是人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物化,它运用于生产过程就会加快生产发展的速度,提高生产的效率。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在本题中,手推磨、蒸汽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化,由于它们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分别产生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所以,AC正确;B选项明显错误,科学技术不是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科学技术是间接的生产力,不是自主性力量,自主性力量只能是运用科技的劳动者,D 选项错误。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C。

19.【答案】ABCD。

解析:首先要将题干所讲述的事实即《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正式发布一事,圈定在“上层建筑的变化”范畴之内,以此为前提再逐一分析题中所给定的4个备选答案:这一《管理办法》的正式发布,正好反映了上层建筑中“政治文明的进步”,当然也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20.【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平时应多注意一些党的文件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权威表述。

21.【答案要点】(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享有监督权等政治权利,它们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

(2)在我国人民不仅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它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

(3)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是由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并通过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现出来。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只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所以题中观点具有片面性。

22.【答案要点】(1)经济增长是指产量或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结构性体制性的变化,强调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持续长久发展,二者的内涵是不同的。

(2)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3)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体现了党在领导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观理论的又一突破。

这也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此观点是错误的。

23.【答案要点】转变经营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政府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发展方式的转变。

24.【答案要点】(1)图表1表明近年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随之逐年增多;图表2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出逐年增多,对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图表1、2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

(2)江苏省政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了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5.【答案要点】广东省政府编制和推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注重于财政投放改善民生、地区差异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分配公平。

这符合:(1)社会公平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

政府对收入分配要进行调节。

(2)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

财政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

(3)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92的目标。

(4)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

(5)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要求。

26.【答案要点】(1)拓展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资源。

(2)创造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

(3)联接思想品德课的信息资源。

(4)广辟思想品德课的人力资源。

27.【答案要点】(1)表格显示,东部地区农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

图表明,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但2009年的比例下滑。

相对于2008年,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

(2)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招不到工人,生产要素与劳动力无法结合,不能创造财富,必然影响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小张的观点有道理。

企业提高工资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用工荒”,但企业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持续提高工人工资,何况,企业要招到工人,还应为工人提供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

从根本上讲,解决“用工荒”的出路在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小王的观点不全面。

在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有局限性,要更好更快地解决“用工荒”,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小周的观点是片面的。

28.【答案要点】(1)学习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2)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3)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4)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5)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变,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6)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共同成长;(7)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8)重视与其他学习阶段课程的衔接和其他德育途径的联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