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7--59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周长,初步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对“圆直径、周长变化,圆周率不变”的探究,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细线、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认识圆的周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龟兔赛跑》兔子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乌龟沿着圆形路线跑。
它们每跑一圈的路程各是多少?
(二)迁移类推,认识圆的周长。
1.要求兔子每跑一圈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什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能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可见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2.要求乌龟每跑一圈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什么叫圆的周长?通常用什么字母表示?(板书:C)
(三)实际感知,触摸圆的周长。
1.师拿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这个圆的周长就是指哪一部分长?
2.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自己的圆片的周长就是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一)测量圆的周长。
1.怎样能测量出圆的周长?请用你想到的方法跟同桌合作动手测一测你们的一个圆片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2.生边汇报方法边演示。
3.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同点吗?是什么?同桌交流后汇报。
(屏幕显示,化曲为直再化直为曲)
4.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圆,想请一位同学上来测量一下,谁愿意?
播放课件:转动的电风扇,形成圆形,问:你怎么量呢?
(二)引导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探讨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设疑启发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跟它的什么有关呢?猜猜看。
2.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
(2)动手测量计算。
(3)指名小组汇报相关数据,师依次填写在黑板表格中。
(屏幕出示表格)
(4)观察这些数据,小组交流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汇报。
(5)小结: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吗?
3.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
评析:学生在观察思考、既合作又分工的操作测量计算以及小组交流等不同学习方式的交互运用中,主动地投入了知识规律的形成和发现过程。
同时生动的多媒体动画画面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根据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能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
公式吗?(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C=πd)
2.现在你能计算出刚才乌龟每跑一圈的路程吗?只要测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师报出其直径数据让学生尝试计算。
算一算,谁跑的路程多?
3.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标出半径长度,会计算它的周长吗?试试看。
汇报订正后小结出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的公式。
(板书:C=2πr)
三、回顾课堂,谈收获
(一)请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
(二)看书本内容,内化新知。
四、初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一)(屏幕出示)要为直径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的两块圆镜镶边框,边框的长分别是多少厘米?(镜框厚度忽略不计)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共同订正。
(二)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求出圆的周长。
)r=10 分米d=4厘米
(三)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
2.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
3.π=3.14()
4.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
()
5.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
6.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C=πr ()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怎样得到的?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