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荒淫无道,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奔申国。
A. 晋文侯
B. 晋文公
C. 晋献公
D.
周幽王
2.
(A)之乱祸及重耳和夷吾,晋献公派寺人披到蒲邑刺杀重耳,情急之中,重耳越墙而逃。
A. 骊姬
B. 褒姒
C. 貂蝉
D.
妲己
3. 魏国的疆域在三晋国家中较次于(D)。
A. 韩国
B. 齐国
C. 楚国
D. 赵国
4.
公元前482年,夫差在两败齐国之后,与晋、鲁等国会盟于(B)(今河南封丘)。
A. 渑池
B. 黄池
C. 蟒河
D. 侯马
5.
所谓春秋霸主就是中原诸侯国的(A)。
A. 盟主
B. 国王
C. 天子
D. 太子
6.
(A)在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时期国势达到极盛,为图谋在中原地区的发展,于魏惠王六年(前364),将国都由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A. 魏国
B. 齐国
C. 楚国
D. 韩国
7.
班固所说的晋水在今山西(A)西南晋源一带。
A. 太原
B. 长治
C. 晋城
D. 陵川
8.
山西古代史上最独特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春秋末年的三家分
晋,姬姓贵族统治的晋国被(C)三个独立的异姓异氏诸侯国所取代。
A. 宋、赵、魏
B. 韩、秦、魏
C. 韩、赵、魏
D. 韩、赵、齐
9.
使晋国一分为三,这在列国中是罕见的、仅有的,这与晋国实行“(C)”制度有关。
A. 曲沃代翼
B. 下宫之役
C. 国无公族
D. 胡服骑射
10.
(C)是李悝集当时各国法律之大成而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法典。
A. 《礼经》
B. 《法规》
C. 《法经》
D. 《法典》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
1. 天子衰微,诸侯争霸,是中国战国时代最为显著的政治特点。
错
A. 错误
B. 正确
2.三家分晋后,晋公室作为三家的附庸还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期。
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周天子承认三家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6年(一说前369),三家废晋静公为庶人,名义上的晋国也从历史上消失了。
对
A. 错误
B. 正确
3. 山西古代史上最独特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春秋末年的六家分晋。
错
A. 错误
B. 正确
4. 弭兵会前后共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
对
A. 错误
B. 正确
5. 晋政下移对晋国的霸业是一种很有利的因素。
错
A. 错误
B. 正确
6. 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乐器种类的增多,一是音乐理论
的发展。
对
A. 错误
B. 正确
7. 第一个充当霸主角色的是晋文公。
错
A. 错误
B. 正确
8. 随着音乐的发展,在晋国产生了一位驰名列国的大音乐家师旷。
对
A. 错误
B. 正确
9. 栾、祁、羊舌氏消灭之后,晋国的强宗大族就剩下了韩、赵、魏、
智、范、中行氏六卿对
A. 错误
B. 正确
10. 公元前出版了《侯马盟书》一书,这是侯马盟书研究的专著,也
是阶段性的成果。
错
A. 错误
B. 正确
1. 简述师旷与音乐。
师旷,字子野,晋国的音乐大师,传说他的故里在山西洪洞县的师村。
师旷双目失明,辨音能力很强,善于鼓琴,有“聪圣”之称。
他能演奏多种乐器,有高超的演奏技艺。
师旷在音乐上的造诣很深,《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创。
师旷还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他将音乐分为“清商”、“清徵”、“清角”三个类型,清商是亡国的靡靡之音,不可弹奏;清徵是祥瑞之声,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听;清角是最佳之音,只有像黄帝那样的人在祭神时才能听。
师旷不仅是个音乐家,还是一个政治家。
晋悼公曾问政于师旷。
齐景公朝晋,曾三次问政于师旷。
师旷主张国君修德养民,辅佐悼公、平公两君,在晋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
简述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于1965—1966年发掘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时发现的,盟书数量很大,有5千余件,有文字可辨识的约650多件。
盟辞写在圭形或璜形的玉石片上,字迹多为朱红色,少数为黑墨色,盟辞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字数最少的仅10余字,长的多达220余字。
经过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整理与研究,已于1976年出版了《侯马盟书》一书,这是侯马盟书研究的专著,也是阶段性的成果。
侯马盟书是20世纪中国十项重大考古成果之一,不仅为研究中国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特别是晋国末期的历史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侯马盟书的文字学价值,在于它是我们看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大的一批古人手书真迹,其书法艺术特色形体古雅,变化繁多,属大篆体系。
笔法特点为侧锋用笔,笔划呈钉状,头重尾轻,起笔如钉头呈圆状,落笔如钉尾呈尖状,起承转合圆润自然,点划生动,简约烂漫,既不同于甲骨文的纯直线方折没有使转,又不同于钟鼎文的雕琢修饰一派匠气,书写方式已明显地表现出柔软毛笔在运笔中特有的弹性韵律,行笔轻重有度,既潇洒苍劲,又古朴典雅。
侯马盟书还有四千余件字迹漫漶不清,这得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补充、丰富和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昭然若揭。
1. 请分析论述史墨“物生有两”的思想。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探究自然界和社会矛盾变化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都有了相应的发展,晋国的史墨对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公元前510年,鲁君昭公被季氏所逐,流亡在外,死在晋国的乾侯。
晋国的赵简子就问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史墨对这个问题做出了非常精辟的回答。
史墨的回答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从事物内部矛盾进行分析概括,然后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回答,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辩证法命题。
一是“物生有两”。
在古代原始的阴阳学说中,已经注意到事物的矛盾性,如伯阳甫曾明确指出阴阳二气失调引起地震,史墨在继承这些先行者思想
的基础上,把矛盾的观点上升为事物的普遍法则,认为客观事物是个矛盾的统一体,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不仅自然界是这样,而且人的身体构造和社会现象都是如此,因而他提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但他并未到此为止,为要对“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的现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他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
二是“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史墨辩证法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矛盾发展的观点,虽然前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肤浅的,如伯阳甫用阴阳二气解释地震,这只是分析一种自然现象,而史墨却把它上升为事物的普遍法则,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观察上来,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矛盾的主次地位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由此引起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史墨的思想,反映了春秋末期时代的潮流和进步阶级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反对社会变革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内容和水平,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