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01

第九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01

4
氯霉素最初产自于委内瑞拉链丝菌,1947年首次 发现,是第四个被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 氯霉素的作用靶点为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通 过与50S亚基的可逆结合阻断转肽酰酶的作用, 干扰带有氨基酸的胺基酰-tRNA终端与50S亚基 结合,抑制细菌蛋结白质合成。 氯霉素为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由伤寒杆菌、 5 痢疾杆菌等引发的感染,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 粒细胞及血小板缺乏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
13
13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六)从苯乙烯出发经α -羟基对硝基苯乙胺的合成 路线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七)从苯乙烯出发制成β-卤代苯乙烯经Prins反应 的合成路线
15
15
三、不对称合成法路线简介
(一)以(Z)-(4-硝基)-肉桂醇为原料的Sharpless环 氧化合成路线
(八)以樟脑内磺酰胺为手性辅剂的合成路线
23
23
19
19
三、不对称合成法路线简介
(五)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经手性diazaborolidine 催化缩合反应的合成路线
20
20
三、不对称合成法路线简介
(六)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经不对称催化氮杂环丙 烷化反应的合成路线
21
21
三、不对称合成法路线简介
(七)以樟脑内磺酰胺为手性辅剂的合成路线
22
22
三、不对称合成法路线简介
6
第二节 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7
7
一、氯霉素的逆合成分析
氯霉素的基本骨架为苯基丙烷结构,切断位点可选 在C1—C2间的价键或C2—C3间的价键。从C1— C2间切断,可逆推到4-硝基苯甲醛或苯甲醛以及两 碳结构片段;从C2—C3间切断,则可逆推至乙苯或 苯乙烯以及碳一结构片段。
8
8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一)对硝基苯甲醛与甘氨酸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9
9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二)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经对硝基肉桂醇的合成 路线
10
10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三)以苯甲醛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11
11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四)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12
12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5
氯霉素是含有两个手性中心的手性药物,其构型 为1R,2R(或称D-苏型)。氯霉素(9-1)的三种 异构体均无抗菌活性。 未经拆分的苏型消旋体(氯霉素与其对映异构体 等摩尔混合物)被称为合霉素(syntomycin), 曾作为药物使用,其抗菌活性为氯霉素的一半。 1949年,国外完成了氯霉素外消旋体的全合成。 6 1955年,我国的合霉素生产车间正式投产。上世 纪60年代,我国医药企业解决了外消旋体拆分问 题,开始生产氯霉素。
第九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第三节 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第四节 对硝基-α -乙酰氨基-β -羟基苯丙酮的生产 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第五节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第六节 综合利用与“三废”处理 2
2
第一节 概 述
16
16
三、不对称合成法路线简介
(二)以(E)-肉桂醇为原料的Sharpless环氧化合成 路线
17
17
三、不对称合成法路线简介
(三)以1-(4-硝基苯基)-丙-2-烯-1-醇为原料的 Sharpless环氧化合成路线
18
18
三、不对称合成法路线简介
(四)以1-(4-硝基苯基)-丙-2-烯-1-醇为原料经 Sharpless环氧化拆分的合成路线
3
3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化学名称为2,2-二 氯-N-[(1R,2R)-1,3-二羟基-1-(4-硝基苯基)丙-2-基] 乙酰胺,又称D-苏式-(-)-N-[α -(羟基甲基)-β -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
4
2,2-dichloro-N-[(1R,2R)-1,3-dihydroxy-1-(4nitrophenyl) propan-2-yl]acetamid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