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3. 正确有效的吸痰
⑤首先将导管前端放无菌生理盐水中,检
查导管是否通畅;无负压情况下轻柔插 至气管内导管的远端,退出1 cm再加负 压,边旋转边退出吸引,切忌上下抽吸, 时间不宜超过15 s,负压不宜超过20 kPa。吸痰过程中,如SpO2 降至85%以 下,应暂停吸痰,立即予复苏囊加压纠正 缺氧待SpO2 上升至95%以上再继续吸 痰;
4.合理规范的鼻饲喂养
• 患儿头高较低位,头偏向一侧,倾斜30-45 度; • 少量持续泵入,降低胃内容物,防治反流; • 每次注奶前回抽,如残留量大于前次喂奶 量的1/3,减量或停喂1次; • 采用口腔插入鼻饲管,避免鼻腔插入。
5.掌握各种报警的意义,保证病人的安全 ①电源插头脱落,重新连接。 ②停电时,迅速至病人床旁脱机,使用 简易呼吸机进行人工给氧,严密监控。 ③对于一时无法查明的原因,立即用人 工简易呼吸机或 换另一台呼吸机。
一、上机前呼吸机的护理
• 仔细检查各电源线,氧气管道及其连接; • 湿化器加水至标准刻度线; • 测试呼吸机各种机能和运转情况包括 (1)漏气测试;(2)报警系统检测; (3)压力传感器检测;
一、上机前呼吸机的护理
• 设置呼吸机基础参数; • 连接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 患儿床旁备有人工简易呼吸机及吸痰 装置,且性能良好。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陈运彬
一、新生儿机械通气的作用
•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指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 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时而建 立人工气道,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 • 机械通气是目前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手 段,部分患儿需要持续机械通气。 •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应用不可避免地带 来许多相关的并发症。
3. 正确有效的吸痰
①定时翻身、拍背,每4~6 h一次,拍背 时由下而上,由外向内,有节律地迅速叩 击患儿背部; ②根据呼吸机参数、患儿面色、肺部痰 鸣音、口鼻分泌物多少判断是否需要 吸痰,避免盲目吸痰,以免刺激呼吸道黏 膜,造成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
3. 正确有效的吸痰
③根据气管插管的型号,选择合适的吸痰 管,吸痰管的外径一般是气管插管内径 的1 /2~2 /3为宜; ④吸痰前将氧气浓度调至100% 1~2 min,或用复苏囊加压给氧,待SpO2 升 至95%以上再吸引;
6.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 注意观察呼吸、心率、体温及尿量的 变化。观察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及患儿 对机械通气的反应,每1-2小时记录1 次呼吸机参数,发现参数高压报警立 即报告医生。 • 注意观察病人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是 否协调。
• 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如患儿安静,呼吸平稳, 缺氧表现减轻或消失,昏迷意识清醒,证 明通气适宜。反之,则有通气不足,管道 漏气或痰堵,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 观察患儿有无并发症,有异常时及时通知 医师。 • 搬动患儿时应注意先脱机后搬动,防止管 道扭曲或牵拉致气管插管脱出。
7.严格消毒和隔离,预防感染
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病房每日 消毒一次; ②呼吸机各种管道连接紧密,每日消毒更换, 气囊复苏器单人单用每日更换; ③湿化器、雾化器内无菌蒸馏水每日更换1次, 管道中的冷凝水及时到掉;
④睡暖箱的患儿,按暖箱护理常规护理,治疗 活动应集中进行,减少操作次数; ⑤加强患儿皮肤、眼睛、口腔的护理,护理 患儿前严格洗手; ⑥监护室内严格消毒隔离,强调无菌操作; ⑦每月对新生儿监护室的物品、空气、设备 进行细菌培养,预防院内感染
二、新生儿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 反复呼吸暂停,严重呼吸困难,呼吸 节律不整,药物治疗无效。 • 严重低氧血症,在无创性持续正压通 气 (CPAP)下,吸入氧浓度≥60%, 或压力≥6cmH2O,PaO2 <50mmHg 者。 • 呼吸完全停止
• 严重高碳酸血症PaCO2 >70mmHg。 • 有下列情况尽早使用: ①诊断为肺透明膜病(RDS)的小早产 儿,出生体重<1350g。 ②肺出血的进展期。 ③心跳、呼吸暂停复苏后,未建立规则 的自主呼吸者。
①固定环路位置,以防气管插管的牵拉,严防 人工气道移位; ②约束患儿手脚,以防拉脱气管插管及 意外拔 管; ③测量外露长度,防止脱管。
2. 保持气道温化、湿化
①吸入气通过湿化器加温、湿化后,吸入气湿 度调节在35℃~37℃,温度维持在60% ~ 70%; ②每次吸痰前,向气管内直接滴注生理盐水 0.5 ~1 ml,以湿化气道; ③注意观察湿化器的存水量,及时添加蒸馏水, 避免干吹; ④及时倒去集水杯里的冷凝水和管道内的积 水。
二、上机前患儿的护理
• 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 • 清洗干净患儿鼻咽部分泌物,协助医生使患 儿仰卧,肩部稍抬高,头低位; • 插管过程中及时吸取鼻咽分泌物; • 观察胸部起伏,用听诊器听诊左右胸前部 及两腋下区,以确认气管导管的正常位置 及通畅性,防止单肺通气。
三、机械通气中的护理
1. 保持气管插管固定良好
8. 常规监测动脉血气。 9.严格床旁交接班:
交待患儿生命体征、气管导管大小、 插入气管深度、呼吸机参数并记录。
10.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①拔管前先吸净口鼻咽分泌物,再按吸痰
常规吸净气管内分泌物; ②拔管时用复苏囊正压通气,使SpO2 达 到95%以上; ③拔管后头罩吸氧,密切观察呼吸和 SpO2 变化,拔管后每隔2 h氧气雾化1 次,一般2 ~3次。
三、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危险因素
1、口咽部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吸: 新生儿胃处于特殊水平位置,机械通气时 应用镇静剂等造成胃食管反流,反流物易 沿气管与导管内壁流入下呼吸道。 2、高参数通气致气压伤: 呼吸机参数报警未及时报告医生,造成长 时间高参数通气,易产生气压伤,形成气 胸。
3、各种呼吸治疗器械污染:
3. 正确有效的吸痰
⑥最好两人配合操作,新生儿躁动时,遵医 嘱使用镇静剂,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⑦吸痰完毕, 用复苏囊加压给氧后接呼吸机通 气, 待SpO2 达95%以上,将氧浓度调至吸痰 前水平; ⑧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医务人员 洗手,用物严格灭菌,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 和分泌物,防止病原菌的繁殖.
如呼吸机管道、气囊复苏器、氧气管道、 湿化瓶、雾化器等,可产生大量细菌;呼 吸机回路冷凝水排出被忽视,气囊复苏器 未单人用等都会造成感染性肺炎。 4、新生儿监护室空气、医务人员手的污染。 机械通气患儿操作非常多,如手部清洁 消毒不够,易造成相互交叉感染。
四、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 精心的护理能明显减少新生儿机械通 气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减少医疗事 故的发生,对取得满意的疗效至关重 要; • 机械通气中护理水平的高低是危重新 生儿能否抢救成败的关键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