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小知识小汇总

数学小知识小汇总

数学小知识阿拉伯数字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0、1、2、3、4、5、6、7、8、9这些数字。

那么你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这些数字符号原来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叫得顺口,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阿拉伯数字。

现在,阿拉伯数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

九九歌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

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

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

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

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

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

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

音乐与数学动人的音乐常给人以美妙的感受。

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说的是唱得好,也有的人五音不全,唱不成调,这就是唱得不好了。

同样是唱歌,甚至是唱同样的歌,给人的感觉却是迥然不同。

其重要原因在于歌唱者发声振动频率不同。

人类很早就在实践中对声音是否和谐有了感受,但对谐和音的比较深入的了解只是在弦乐器出现以后,这是因为弦振动频率和弦的长度存在着简单的比例关系。

近代数学已经得出弦振动的频率公式是 W = ,这里,P是弦的材料的线密度;T是弦的张力,也就是张紧程度;L是弦长;W是频率,通常以每秒一次即赫兹为单位。

那么,决定音乐和谐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人类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它决定于两音的频率之比。

两音频率之比越简单,两音的感觉效果越纯净、愉快与和谐。

首先,最简单之比是2:1。

例如,一个音的频率是160、7赫兹,那么,与它相邻的协和音的频率应该是2×260、7赫兹,这就是高八度音。

而与频率为2×260、7赫兹的音和谐的次一个音是4×260、7赫兹。

这样推导下去,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一列和谐的音乐:260、7,2×260、7,22×260、7……我们把它简记为C0,C1,C2,……,称为音名。

由于我们讨论的是音的比较,可暂时不管音的绝对高度(频率),因此又可将音乐简写为:C0C1C2C3……202122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面的音列中,不仅相邻的音是和谐的,而且C与C2,C与C3等等也都是和谐的。

一般说来这些协和音频率之比是2M。

(其中M是自然数)等号与不等号Ec等号与不等号的发明权属于英国人。

1557年,数学家雷科德在他的《智慧的激励》一书中,首先把“=”作为等号,他说:“最相像的两件东西是两条平行线,所以这两条线应该用来表示相等。

”他的书《智慧的激励》也因此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在数学中,等号“=”既可表示两个数相等,也可以表示两个式子相等,但无论何种相等,它们都遵循以下规则:(1)若a=b,那么对于任何数c,有a±c=b±c;(2)若a=b,那么b=a;(3)若a=b,b=c,那么a=c;(4)若a=b,那么对于任何数c,有ac=bc。

人们起初用“”和“”。

表示大于和小于,英国人乌特勒首次在他的《数学入门》一书中使用了它们。

另一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引入了现在的两个符号:>、<。

他在自己的书中明确地写道:“a>b表示a量大于b量,a<b表示a量小于b量。

”不等号在数学中有着普遍应用,在使用它们时,应遵循如下原则(a、b为实数)(1)若a>b,则b<a(2)若a>b,那么对于任何实数c,有a±c>b±c;(3)若a>b,c为大于零的实数,那么ac>bc;(4)若a>b,c为小于零的实数,那么ac<bc;(5)若a>b,b>c,那么a>c。

加减乘除的来历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 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零的历史数学史家把0称作“哥伦布鸡蛋”,这不仅是因为0的形状像鸡蛋,其中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凡事都是开创时困难,有人开了端,仿效是很容易的。

0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发明之前,谁都想不到,一旦有了它,人人都会用简单的方法来记数。

我们知道,零不仅表示一无所有,它还有以下的一些意义;在位值制记数法中,零表示“空位”,同时起到指示数码所在位置的作用,如304中的0表示十位上没有数;零本身还是一个数,可以同其他的数一起参与运算;零是标度的起点或分界,如每天的时间从0时开始。

在古代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零号已起到现今位值制中0号的作用,它一方面表示零位,另一方面也指明数码的位置。

然而他们还没有把零看作一个数,也没有将它和“一无所有”这一概念联系起来。

印度人对零的最大贡献是承认它是一个数,而不仅仅是空位或一无所有。

婆罗摩笈多对零的运算有较完整的叙述:“负数减去零是负数,正数减去零是正数,零减去零什么也没有;零乘负数、正数或零都是零。

……零除以零是空无一物,正数或负数除以零是一个以零为分母的分数”。

每一个学过除法的人都知道,零不可以作除数,因为如果a≠0而b=0,那就不可能存在一个C使得bc=a。

这个道理尽人皆知,但在得到正确结论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我国自古以来就用算筹来记数,早就用算筹来记数,用的是10进位值制。

巴比伦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进制。

印度到公元595年才在碑文上有明确的10进位值制的记数法。

位值制必须有表示零的办法。

起初,中国使用空格来表示零,后来以○表示零,后来印度的0就传入了中国。

在我们眼里,零的存在是那么自然、简洁,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零,却也有这么一段颇不简单的历史。

数学中的符号我们知道,数学起源于结绳记数和土地测量。

最初,并没有标准数学符号,符号是后来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并进一步完善的。

但是,数学符号一旦产生,就能简化数学研究工作,促进数学的发展。

所以,学习数学,要从数学符号开始。

阿拉伯数字1、2、3、…9、0就是最简单,常用的符号,也就是它们引起了数学上的一场革命。

数学家韦达第一个把符号引入数学,他用元音字母表示未知量,用辅音字母表示已知量(方程的正系数)。

此前,所有的已知数都是用具体数字表达的,从而限制数学的应用范围。

现在的符号体系是笛卡尔创立的。

他提出,用英文字母中前面的字母a、b、c表示已知数,最后的字母x、y、z表示未知数。

符号的使用推动了数学本身的发展。

符号一经形成,便成为表述概念,说明方法和叙述定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建立较好的符号系统,便于总结运算法则,揭示数量关系利于推理。

一句话,符号是数学前进,发展,运用的工具。

数学符号一般有以下几种:(1)数量符号:如 , , ,i,2+i,a,x,,自然对数底e,圆周率。

(2)运算符号: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或/),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根号(),对数(log,lg,ln),比(∶),微分(d),积分(∫)等。

(3)关系符号:如“=”是等号,“≈”或“ ”是近似符号,“≠”是不等号,“>”是大于符号,“<”是小于符号,“ ”表示变量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符号,“≌”是全等号,“∥”是平行符号,“⊥”是垂直符号,“∝”是正比例符号,“∈”是属于符号等。

(4)结合符号:如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括线“—”B (5)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绝对值符号“‖"(6)省略符号:如三角形(△),正弦(sin),X的函数(f(x)),极限(lim),因为(∵),所以(∴),总和(∑),连乘(∏),从N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个元素所有不同的组合数(C ),幂(aM),阶乘(!)等。

数学符号的应用,是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重要途径,愿同学们在数学中学好符号,用好符号。

为什么时间和角度的单位用六十进位制时间的单位是小时,角度的单位是度,从表面上看,它们完全没有关系。

可是,为什么它们都分成分、秒等名称相同的小单位呢?为什么又都用六十进位制呢?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这两种量是紧密联系着的。

原来,古代人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要研究天文和历法,就牵涉到时间和角度了。

譬如研究昼夜的变化,就要观察地球的自转,这里自转的角度和时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历法需要的精确度较高,时间的单位"小时"、角度的单位"度"都嫌太大,必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小数。

时间和角度都要求它们的小数单位具有这样的性质: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为它的整数倍。

以1/60作为单位,就正好具有这个性质。

譬如:1/2等于30个1/60,1/3等于20个1/60,1/4等于15个1/60……数学上习惯把这个1/60的单位叫做"分",用符号"′"来表示;把1分的1/60的单位叫做"秒",用符号"″"来表示。

时间和角度都用分、秒作小数单位。

这个小数的进位制在表示有些数字时很方便。

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进位制里要变成无限小数,但在这种进位制中就是一个整数。

这种六十进位制(严格地说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数记数法,在天文历法方面已长久地为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所习惯,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0"是我国最早创造的我们知道阿拉伯数字1、2、3、4、5、6、7、8、9原是印度人发明的,13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人们误认为0也是印度人发明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