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一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拟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总的导言。
马克思在《导言》中详细地阐述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思想。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永恒的“一般生产”,认为发生变化的只是分配方式,因而往往把分配关系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点,从他自己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精辟地阐明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指出了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历史阶段性,并指出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生产。
他说,现代资产阶级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指出它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同时批评了黑格尔关于这一方法的唯心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作为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的具体,在研究的结果中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
马克思理论中的科学抽象,是同作为它们的前提的具体现实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从简单到复杂的抽象思维的进程,总的说来也是同现实的历史发展相一致的。
马克思还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考察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他论述了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所具有的特征。
他以古希腊艺术和莎士比亚的创作为例说明,艺术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由错综复杂的情况决定的。
艺术和文学一样,它的兴盛并不是必然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
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
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
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
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
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
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
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
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
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
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
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
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
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
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
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
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邓小平)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
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
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
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的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本教材所选主要是经济学内容,以下是具体解读:1.生产在《生产》中,马克思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物质生产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它的历史性质,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物质生产说成是孤立的个人生产,把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说成是一般的永恒不变的生产的错误观点及其产生的根源。
在这节里,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作为有机体的社会生产的内部结构,详细分析了它的各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具体研究了社会生产的现实运动和它的客观规律性。
2.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原理。
(a)[生产和消费]在这一小节里,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指出生产居支配地位,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二者割裂或等同的错误。
首先,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即二者在同一个过程中合而为一: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第二是生产资料的消费。
产品完成了,而人的劳动力则被消耗,生产资料有的被消耗,有的被改变了自然形态,丧失了原有的特性。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费直接是人体劳动力的生产。
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①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②消费产生需要,而需要则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生产从三方面生产着消费:①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和对象,使消费得以实现。
②生产通过一定的消费对象,创造出相应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