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项制度改革(三项,制度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三项,制度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三项,制度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是完成市场化的急先锋尹晓文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时下,“科级管理人员岗位适配性评价管理办法”、“试点分公司经营体销售提成工资激励办法”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再加上去年实施的“营销总公司员工岗位交流管理办法”,标志着三项制度改革很已经成为营销系统完全市场化改革的急先锋。

什么是三项制度改革?通俗的讲,就是要在营销系统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全面改革。

怎么理解“是完成市场化的急先锋”?就是要在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将坚持完全市场化作为改革的指南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营销系统必须从激活人力资源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将三项制度改革作为变革创新的急先锋。

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摇摆和畏惧,只会是贻误发展时机,给企业带来无穷后患。

与完全市场化接轨的改革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改革的步伐还跟不上完全市场化的要求,三项制度改革缺乏力度,企业在运行机制上还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许多痕迹,在干部职工思想上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从而导致了在贯彻落实营销变革创新战略意图的过程中执行不到位、攻坚克难能力不强、“拓市场、调结构”缺乏后劲。

这主要表现1在:一是思想观念陈旧,与完全市场化要求差距甚远,还存在“大锅饭”、“铁交椅”、“无过便是德”等观念,不求“我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只求“企业要为我做些什么”,不思在“拓市场、调结构、创效益”中进取,对职工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认识水平上,工作绩效不高;二是薪酬分配制度还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职工收入不能完全由工作业绩体现,重点关键业绩指标和公司的“调结构”品种的激励力度不够,绩效考核管理执行不严,考核中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落实不到位,部分单位存在吃“大锅饭”现象。

三是干部职工缺乏动力和压力。

基本上还是“进了企业的门,就是企业的人”,工作缺乏危机感,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

时势比人强。

针对种种与残酷市场竞争形势极不相适应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逼迫我们改革,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我们改革,武钢十几万名职工和家属今后的生活来源,生存保障问题,也必须通过我们的改革来确保。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三项制度改革,确保营销队伍始终保持一种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

一是着力构建“赛马式”选人用人平台。

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充分发挥好岗位适配性评价的评判功能,变“相马”为“赛马”,遵循“优胜劣汰”的铁律,重德才、重实干、重业绩,旗帜鲜明的支持和使用勇担当、有本事、务实肯干的干部,在竞争中选贤任能。

二是着力构建“弹性式”薪酬激励平台。

用好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坚定不移的推进经营体销售提成工资激励办法在一线分公司的试点工作,不断改进完善考核激励的方法手段,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按贡献多少分配,向业绩突出人员倾斜,凝聚正能量,释放正效应。

三是着力构建“开放式”人员流动平台。

采取多种途径,从先进企业以及公司内部生产、研发等单位吸纳优秀人才,同时结合营销人员退出机制以及有序、健康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营销队伍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人的因素永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项制度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我们营销事业发展的兴衰。

“企兴我富,企衰我穷”,作为国(更多请关注:)企的一名职工,我们与企业早已结成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我们还有理由不去积极响应和支持改革吗?附件:1.营销总公司科级管理人员岗位适配性评价管理办法2.试点分公司经营体销售提成工资激励办法3.营销总公司员工岗位交流管理办法汾西县文化馆三项制度改革情况报告汾西县地处临汾市西北部,辖5镇3乡1区、14.3万人口。

县文化馆现有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4名,其中,馆长1名,副馆长1名,专业人员2名。

近年来,我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队伍建设、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应文化市场竞争机制的新路子,有力地增强了县文化馆管理、指导、服务全县文化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一、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全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新的提高2014年以来,县文化馆一班人始终坚持把提升全馆人员的学历职称水平和管理、指导、服务公共文化的能力作为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来抓,使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坚持不懈地狠抓职工培训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全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全面实施了职工自学与集体培训辅导相结合,学历进修与岗位培训相结全,继续教育与专业化培训相结合,专项技能培训与全面素质提升相结合等举措,使全员参加学历进修和岗位培训时间每年均达到48学时以上,业务人员完成国家规定1的继续教育时间每年均达72学时以上。

二是全员学历水平和专业技术职称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坚持不懈地自学和培训进修,全馆4名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学历均达到中专以上水平,均取得助理馆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是各门类人员配备齐全,分工严密,使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均有专人管理,专人指导。

我馆明确规定:馆长郭小英专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兼管舞蹈、文学、美术三个艺术门类的指导;副馆长杜文珍专管音乐,兼管戏剧、摄影和群文理论的指导;业务人员张三燕专管演出设备,兼管数字化服务设备。

四是全员工作业绩显著,多次荣获上级领导部门表彰。

2014年5月,由馆长郭小英指挥、副馆长杜文珍领唱、代表县人行表演的大合唱,荣获临汾市人行系统文艺汇演二等奖。

2014年8月,由副馆长杜文珍独唱、代表县烟草公司表演的歌伴舞,荣获临汾市烟草公司文艺汇演三等奖。

2014年10月,由副馆长杜文珍独唱、代表县城建局表演的歌伴舞,荣获临汾市城建系统文艺汇演三等奖。

2014年,县文化馆自排自演两个文艺节目参加全市“爱、树、建”活动文艺调演,荣获市委宣传部表彰,其中,歌伴舞节目荣获一等奖,音乐快板节目荣获二等奖。

二、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是坚持馆内设施设备和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无偿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

二是大力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014年县文化馆共举办大型文艺表演活动12次,使全县城乡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欣赏。

三是组织举办大型文艺展览4次,极大地推动了各门类文化艺术的欣赏、交流和推广。

四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全县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多次组团或选拔优秀演员参加市及市以上文化交流活动,多次评选优秀书画作品参加市及市以上书法绘画展览或评选赛,选派本县杰出书法艺术家武春木赴霍州等市、县培训班执教执训,传授本县书法艺术发展成果,精心组织举办了“汾西、灵石、交口、隰县”四县书法绘画艺术作品大展,深入开展了大观摩、大交流活动。

五是精心组织了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业余文艺作品推广活动。

极大地推动了全县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活动的深入开展。

2014年,精心组织汾西鼓乐艺术团应邀赴全国大中城市演出260余场,多次获金、铜、银奖;精心指导县老年体协歌舞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深入开展群众业余文艺作品推广活动,使本县一大批文艺作品在国家、省、市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六是积极组建、扶持、发展文艺团队,大力组织开展下基层为社区居民和农民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七是大力加强基层文化活动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县、乡文化馆、站精心指导,深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带动和推动全县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八是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活动,极大地发展壮大了全县文化艺术队伍,繁荣了全县文化艺术事业。

九是精心实施了文艺刊物创作、编辑、出版和群众文艺辅导资料搜集整理和编撰工作,精心打造了汾西文化品牌。

十是全面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抢救、普查整理、名录申报和传承发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十一是加强档案室建设,全面规范了全馆的档案资料管理。

三、全面加强文化馆领导班子建设,全面优化全县文化事业的行政管理。

一是狠抓全馆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建设,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

二是坚持不懈地狠抓民主集中制建设,努力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全馆各项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

2014年以来,县文化馆先后建立健全了《理论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制度》。

对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全部实行了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汾西县文化馆岗位管理制度》和全馆人员《考勤、请销假制度》,严格规定了《馆长职责》、《副馆长职责》、《业务人员工作职责》。

全面规范了全馆人员的服务行为,制定了严格的《舞蹈室管理制度》、《器乐室管理制度》、《美术室管理制度》、《声乐室管理制度》、《资料室管理制度》。

四是狠抓制度的考核落实。

对全馆人员实行了严格的上下班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使全馆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工作秩序。

对全馆人员实行了严格的考绩制度。

对全馆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全部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坚持做到各类人员年初目标任务明确,年终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特此报告汾西县文化馆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日浅议财政三项制度改革财政部从1999年开始,推行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国库支付司,选择国务院六个部门作为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标志着这项改革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我国现行的财政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帐户分散进行的,这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运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

主要弊端是:重复和分散设置帐户,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财政资金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提供准确依据;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使用效率;财政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

因此,必须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以部门预算为基础财政管理制度。

一、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完善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主要形式的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其原则是:有利于规范操作,有利于管理监督,有利于方便用款,有利于分步实施。

二、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1、部门预算,是指将原来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成为一个覆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