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90周年”党建知识竞赛答题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下同)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
●3、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
他在1918年著文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4、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5、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开幕。
后因代表们的活动受到监视,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党的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6、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党的二大在上海举行。
大会揭示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7、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
这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香港海员大罢工,顶点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
●8、1923年6月,党的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9、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大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0、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
这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
●11、由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大肆杀戮共产党人,共产党被迫拿起武器反击。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2、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对军队进行了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13、1929年12月举行的古田会议,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
古田会议决议所规定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一独特的党的建设的道路。
●1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方针。
●15、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走向复兴,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它反映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16、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17、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
●18、1937年9月打响的平型关战斗,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
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9、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20、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942年2月上旬,毛泽东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全面阐明整风的任务和方针。
全党普遍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全党整风运动的中心内容。
●22、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
七大在党的文件上首次明确要以生产力标准来评判一个政党的历史作用。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次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
●23、党的三大作风,是指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强调三大作风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对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24、1949年3月5日到13日,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5、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
他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所要建立的新中国,只能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6、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既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
●28、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29、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
经济方面,全面贯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经济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30、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同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31、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这是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离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西藏从此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32、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33、1953年至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34、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大以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为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
八大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
●35、36: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37、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
●38、39: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纲领性讲话。
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
●40、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
●41、42: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3、党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邓小平在致大会开幕词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44、“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5、党的十三大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
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并提出了我国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46、党的十四大于1992年10月12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
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47、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