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烹饪技巧】家常菜烹调知识大全

【烹饪技巧】家常菜烹调知识大全

烹饪技巧】家常菜烹调知识大全家常菜烹调知识集锦调味所谓调味,就是用各种调味品和调味手段影响原料,使菜肴有多样口味和风味特色的一种方法;简言之,就是调和滋味。

调味在烹调技艺中地位重要,是决定菜肴风味质量的关键之一。

味是某些呈物物质剌激味蕾,通过大脑中枢产生的生理感觉,也就是滋味。

味可分为单一味和复合味两大味。

单一味是指咸、甜、酸、辣、麻等单一滋味,是基本味;复合味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味混合而成的滋味,如酸甜、麻辣等。

调味品是指调味用的含有成味成分的物质。

调味品也可按其所含的呈味成分,分为单一调味品和复合调味品两类。

单一味主要有:甜味、酸味、辣味、苦味、鲜味、香味、麻味等;复合味主要有:酸甜味、甜咸味、鲜咸味、辣咸味、香辣味、香咸味。

调味的方法千变万化,非常复杂,使用单一的或现成的复合调味品,常常满足不了需要,厨师往往要自行加工一些复合调味品。

通常有糖醋汁、椒盐、香糟卤、咖喱油、芥未糊等。

在调味的应用中,由于咸味、甜味,酸味是各种滋味中主要的或基本滋味,而除去腥膻异味、增加香甜美味是调味的基本要求,因此具有这些滋味或作用的调味品,如盐、酱油、糖、酒、醋、油、葱、姜等便为最常用的、绝大部分菜肴都少不了的调味品。

这些调味品对于原料和菜肴质地的影响很大,有必要逐一加以研究。

在调味过程中,所用的调味品和每一种调味品的用量,必须恰当。

因此厨师为了明确了解所烹制菜肴的预期口味,分清复合味中各种味道的主次,这是做到下料恰当的前期。

尤其重要的是,厨师应当操作熟练,下料准确恰时,并力求下料规格化、标准化,做到同一菜肴不论重复多少次,调味都不走样;烹制菜肴时,必须按照地方菜系不同要求进行调味,以保持一定的风味特色,做到烧什么菜,成什么菜,不应随心所欲地调味;人们的口味往往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所不同,天气炎热的时候,喜欢口味比较清淡、颜色较谈的菜肴;寒冷的季节,则喜欢口味比较浓厚的、颜色较深的菜肴。

调味时,可在保持风味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季节变化,灵活掌握;新鲜的原料,应突出原料的美味,而不被调味品的滋味所掩盖。

带有腥膻气味的原料,要加酌去腥味的调味品。

本身无显著滋味的原料,要适当地加以滋味。

调味的方式有:原料加热前调味、原料加热过程中调味、原料熟制后调味三种。

高汤高汤(鲜汤)一般分为毛汤、奶汤、清汤三大类1、毛汤毛汤大量用于普通烹调,餐厨中常常连续滚煮,连续取用补水。

原料:鸡骨,鸭骨,猪骨,碎肉,猪皮等,无特别要求。

火侯:冷水煮滚,去沫,放入葱姜酒,小火慢煮几小时。

出汤率:原料的3—5 倍。

2、奶汤原料:选用鸡鸭猪骨,猪爪,猪肘等容易出汤白(脂酸)的原料。

火侯:原料用滚水烫过。

放冷水旺火煮开,去沫,放入葱姜酒,文火慢滚至汤稠呈乳白色。

出汤率:原料的1—2 倍。

3、清汤清汤分普通清汤和精制清汤。

(1)普通清汤:原料:老母鸡(自然放养的老母鸡),配部分瘦猪肉。

火侯:原料用滚水烫过。

放冷水旺火煮开,去沫,放入葱姜酒,随后改小火,保持汤面微开,翻着碎小水泡。

火侯过大会煮成白色奶汤,火侯过小则鲜香味不浓。

出汤率:原料的1-2 倍。

(2 )精制清汤(上汤,顶汤,单吊汤,双吊汤)取普通清汤用纱布过滤。

取鸡肉斩成肉茸,放葱姜酒及清水浸泡片刻。

把鸡肉茸放入清汤,旺火加热搅拌。

待汤将沸时改用小火,不能让汤翻滚。

汤中浑浊悬浮物被鸡茸吸附后,除尽鸡茸。

这一精制过程叫"吊汤"。

精制过2 次的清汤叫" 双吊汤"。

清汤是制汤中最难制的汤,也是质量最好的汤。

清澈鲜香。

常用于鱼翅,海参或高档清鲜汤肴。

勾芡勾芡也称"着芡"、"拢芡"、"着腻"。

在我国菜肴中,特别是用爆、炒、熘、烧、烩、扒等技法烹调的菜肴,大多要勾芡,无论是对菜肴质量所起的作用,还是从操作特点上,它都是菜肴制作过程中一道重要工序。

菜肴在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汁芡浇淋或泼撒在菜肴中,能使菜肴具有色泽光洁润滑,滋味醇厚的特点。

“芡”是一种稠状液体,一般是用淀粉汁和各种调味兑成的。

一、勾芡的作用菜肴在烹制加热过程中,分解出的水分、营养成份和液体调味品一起形成滋味鲜美的汤汁,如经勾芡,这些汤汁就能依附在菜肴原料上,使原料和汤汁融合在一起,变成汤汁稠厚,汤菜融合的佳肴。

起到保证脆嫩,融合汤、菜,突出主料,色艳光洁,保温性好等作用。

不同的烹调方法,芡能发挥不同作用。

总的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使汤菜融合,弥补短时间烹调不入味之不足。

这是因为菜肴在烹调中,原料溢出内部的水分,为了调味又必须加入液体调味品和水,这两种水分在较短的烹调时间内,不可能全部被吸收或蒸发,尤其是爆、熘、炒等旺火菜更难做到。

勾芡以后,由于淀粉的糊化粘性作用,把原料溢出的水分和加进的液体调味品变成卤汁,又稠又粘,稍加颠翻,就均匀裹在菜肴上,汤料混为一体,既达到汁少汁紧的要求,又解决了不入味的矛盾,两全齐美。

2·保证脆嫩。

这在熘菜中,最为明显。

大部分熘菜的最大特点就是外香脆、内软嫩,如糖醋鱼等。

这类菜肴为了外香脆,都要经炸或煎处理,但在回锅调味时,调味汁渗透到原料的表面,使之发软,破坏了香脆的效果。

对于这类菜肴,必须在调味汁中加入淀粉,先在锅内勾芡,使调味汁变浓变稠,成为卤汁,在较短的时间内,裹在原料上。

由于淀粉糊化变粘的调味汁,尽管裹在原料上,却不易渗进原料(只沾在外面),这样,就保证了菜肴外香脆、内软嫩的风味特点。

3·调和汤、菜。

这在烩、煮等菜肴中作用最为明显。

这类菜的特点是汤水较多,特别是原料本身的鲜味和调料的滋味都要溶解在汤汁中,汤味特别鲜美。

但缺点是汤、菜分家,不能融合在一起。

勾芡以后,由于淀粉的糊化作用,增强汤汁的浓度,使汤、菜融合一起,不但增加菜肴的滋味,还产生了柔润滑嫩等特殊效果。

所以在这一类菜肴中,除部分菜外,都要适当勾芡,提高菜肴的风味特色。

4·突出主料。

有些汤菜,汤水很大,主料往往沉在下面,上面是汤不见菜,特别是一些名菜,如烩乌鱼蛋等,若主料不浮在汤面,则影响了菜的风味质量。

采用勾芡办法,适当提高汤的浓度,主料浮上,突出了主料的位置,而且汤汁也变为滑润可口。

5·增加色泽美观。

由于淀粉受热变粘后,产生一种特有的透明光泽,能把菜肴的颜色和调味品的颜色更加鲜明地反映出来。

因而勾过芡的菜肴比不勾芡的菜肴,色彩更鲜艳,光泽更明亮,显得洁爽美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6·保温性好。

这是由于芡汁裹住了菜肴的外表,减缓了菜肴内部热量的散发,能较长时间保持菜肴的热量,特别是对一些需要热吃的菜肴(冷了就不好吃),不但起到保温作用,实际上也起了保质的作用。

7、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由于勾芡,还可使菜肴在烹调过程中溶解到汤汁里的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粘附在糊化的芡汁上,就不致于剩下菜汤而浪费掉。

二、勾芡的原料勾芡的原料主要是淀粉和水。

其中淀粉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绿豆淀粉:这是淀粉中质量最好的,它粘性足,颜色洁白,微带青绿色,有光泽。

但吸水性较差,因此要掌握好用量,并需在使用前将其浸在水中泡透,还要经常换水,否则容易变质。

用绿豆淀粉勾芡可使菜中的卤汁非常均匀,无沉淀物又不吃油。

冷却后水不易从浓稿的卤汁中分离出来,效果极好。

2·土豆淀粉:这是淀粉中质量较好的,其质量与绿豆淀粉差不多,并具有光泽鲜明、质地细腻的特点,放在手中搓揉会发出吱吱的响声。

这种淀粉是我国北方菜肴烹调中较常用的淀粉。

市场上出售的"风车牌"淀粉即由土豆粉制成。

3·玉米淀粉:这种淀粉糊化后粘性足,吸水性比土豆淀粉强,有光泽。

脱水后脆硬度强于其他淀粉。

4·麦淀粉:这种淀粉枯性和光泽均较差,使用时用量必须比土豆淀粉多一些,否则勾芡后易沉淀。

5·蚕豆淀粉:粘性足,吸水性较差,色洁白、光亮、质地细腻。

它是我国南方较为普遍使用的勾芡原料。

6·山芋淀粉:粘性差,吸水性较强,无光泽,色暗红带黑,质量最差。

勾芡后易沉淀,使用时,量必须多一些。

此外荸荠淀粉、米粉、菱角粉等也可作为勾芡的原料,但使用极少。

三、勾芡的种类勾芡的种类,各地的厨师都有不同的分法和叫法。

如从色泽上分为红、白芡等;从内容上分为加调味品的兑汁芡,不加调味品的水粉芡等;从用法上分为碗芡(即事先在碗中对好的芡汁),跑马芡(在锅内勾芡)等,但是根据不同烹调方法、不同菜肴特点,主要还是按芡汁的浓稠度分为厚芡、薄芡两大类:1、厚芡:在调制时,用淀粉多,加的水分或液体调味品少,芡的浓度大,叫做厚芡。

这种芡浓度不同,又分为最厚芡和较厚芡两种: 最厚芡,一般习惯称为包芡、爆芡,这种芡是芡中浓度最稠的,大多数加液体调味料,也就是兑汁芡。

主要用于爆、熘、炒等技法。

勾芡以后,菜肴的汤汁稠浓,包裹在原料表面上,盛入盘内莱肴不散、不流汁,吃完菜后盘内基本无汁。

但也有不加液体调味料的厚芡(只用清水调成),这主要是烹调的菜肴,下调料有严格的先后次序要求,不能混在厚芡里一起下锅,只有在下调料后,才勾厚芡。

但大多数菜肴,都是调成兑汁芡,比较适应旺火速成的烹调技法的需要。

较厚芡,又称糊芡,适用于烧、焖的技法。

勾上糊芡后,汤汁变浓,汤、菜融合,柔软润滑,口味变厚。

这种芡一般不加液体调味品,浓度也比最厚芡略稀,使汤水成糊状为准。

2,薄芡,统称熘芡、流芡,在调制时,芡的浓度也较稀。

但因菜肴的要求不同,大体也分为稀芡和最稀芡两种: 1、稀芡,有的叫琉璃芡、二流芡,菜肴勾上这种芡后,一部分挂在菜肴上,一部分从菜肴上流向盘中呈琉璃状态。

这种芡大都加液体调味料,适用于熘菜,特别适用于熘大型或整只(条)菜肴。

2. 最稀芡,又称米汤芡,即勾芡浓度只能像米汤那样菜中稀,是芡中浓度最稀最薄的,多用于烩菜。

使菜肴的汤汁变得浓度稍大一些,以便主料浮起,口味变得较厚而滑。

以上是几种主要芡类的情况。

在实际运用时,要根据菜肴的特点加以调整。

同样厚芡,也有浓薄不同,而且加入不同调味料,变化也很多,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琢磨,才能运用自如。

四、勾芡的基本手法勾芡的手法是勾芡技术的基本内容,勾芡质量如何,往往取决于在手法上的应用如何。

手法错了,对菜肴质量影响是很大的。

勾芡手法也是根据不同烹调技法而定,归纳起来,大体分为拌、浇、淋三种手法:1·拌多用于爆、炒、熘等旺火速成技法的厚芡类,勾芡以后,芡汁全部包裹在菜肴上。

具体作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碗内调芡(即淀粉加液体调味品、水等),待锅内菜肴快成熟时,倒入锅内,搅拌和颠翻,使芡汁受热变粘,均匀地包裹在菜肴上后,迅速出锅;另一种,菜快成熟时盛出,把调好碗芡倾入锅内加热,芡汁变粘,再将菜倒入翻拌,一见裹匀即出锅。

以这两种方法看,前一种难度较大。

2·浇多用于熘或扒的技法,特别是熘大块、整只(条)菜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