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10-03-27 15:59:37 作者:cj_ycx来源:浏览次数:2458 网友评论0 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
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主要容(一)“数与代数”领域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容。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法,培养估算意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程”。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观察由5个小正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第六单元“游戏公平”。
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第二部分、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教材容的呈现以开展有效的学生活动为主线。
教材在呈现时,十分重视学生的活动,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研究三角形时,教材安排了“探索与发现”活动。
探索与发现(一),组织小组活动,由学生自己通过量一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或者用折叠的法,发现三角形角和等于180度。
探索与发现(二),组织小组活动,通过“摆一摆”活动,对于能和不能摆成三角形三边的长度,都填入表中,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删繁就简,突出数学的思想法。
新的数学课程体系,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法为主干。
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力图删繁就简,加强基础,突出思想法。
例如小数乘法,过去的教材一般把这部分拆分为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小数乘以小数,分别总结计算法。
实际上小数乘法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本单元教材编写打破了这样的编排顺序,安排了“小数点搬家”,通过三种物品单价:4.00元,0.40元,0.04元,比较这三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街心广场”通过计算三件物品的面积。
广场的面积30×20=600(平米)、花坛的面积:3×2=6(平米)、地砖的面积0. 3×0.2=?(平米)。
由于数目比较小,学生容易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如通过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通过转换成分米计算,还可以利用图解,算出得数。
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小数乘法只要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这一计算法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
(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把以元、角、分为背景下的小数延伸到生活中的其它领域,如身高、体重、赛跑成绩、体温、住房面积等,同时还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学交流。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逐渐丰富,教材提供的情景围相应扩大,一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通过专题的形式进一步加强数学的综合应用,渗透数学思想。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本册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求积商近似值后,教材安排的实践活动是:“不同地面对球的反弹高度有不同的影响。
选择两种不同的地面,让球从同一高度落下,估测球第一次反弹的高度,重复做3次,并将估测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并求出平均值。
这样的实践活动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
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性的活动。
“激情奥运”是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举重、跳水、篮球、田径体育比赛项目中的数学问题;数图形中的学问,围绕数图形,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图形中的规律,通过用小棒摆图形,从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编写教材时,仍然注意教材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本册教材运用了图画、故事、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还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性质;通过“猜数游戏”学习用程解决问题;通过掷骰子、转转盘、抛瓶盖等游戏,体会游戏的公平性;教材还安排了“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小栏目,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部分、单元教材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本单元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数的认识;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比大小等容。
小数的加减法是在三年级下册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两位小数的加减法,是把计算法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的过程。
1.在现实情景中,认识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围扩大,不仅以元、角、分为单位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如赛跑、身高、体重、住房面积等。
通过对这些例子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可以从过去学习的“元、角、分和小数”引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小数。
然后,教师出示这六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意思,读一读里面的小数。
通过这六幅图的启发,让学生在小组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和同学交流。
教师特别注意的是,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所找到的小数的机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小数表示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这里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材中采用数形结合的形式把小数和十进分数联系起来,认识小数的意义。
教学时,要注意从实际情境、直观模型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小数的意义。
如,除了利用直观模型得到0.1与1/10的关系外,还可以借助商品价格等情境,进一步体会0.1的意义。
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下面的探索过程:(1)在涂色操作中,讨论两种表示的法;(2)在大量的涂色活动中,归纳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规律;(3)在拨珠操作中,理解小数的数位概念。
(4)借助直观的计数器掌握小数的读写。
通过直观模型的式认识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面,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数位概念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关系。
3.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的黑板、课桌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和讨论,理解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
能借助具体载体认识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4.通过分析,发现比较小数大小的法。
首先让学生能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讨论、交流和分析中,逐步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小数大小的法,即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果学生在比较小数的大小上有困难,教师还可以用直观的法,画图或计数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5.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小数数位对齐的道理。
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要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材呈现的容有三个部分:一是“购物小票”,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通过涂一涂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同时,可以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三是让学生直接进行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据不要过分繁琐,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本单元容主要包括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1、利用直观图形,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教材通过购物的情境,利用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首先在情境中引出小数乘法的算式,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初步建立小数乘整数的图形模型,教材中呈现的法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
教师应引导全班同学对这三种法展开讨论,以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