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时评类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2、学会从不同原因的角度分析事件或者现象。

学习目标
1,学习时评论证段的写法.
2,学会打开时评议论思维,掌握对时事材料进行纵深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

难点:区分内因和外因
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作文训练,前几周我们训练的重点是作文拟标题和开头。

(检查学生对拟标题和开头的掌握情况)
近几年作文命题特点:
1.贴近生活,引导关注现实
2.注重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引导学生做一个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人
2.训练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人
3.训练学生做一个会讲道理的人
二、引导学生复习时评类文章的写作思路:
1.引材料、提观点
2.吸纳权衡
3.论影响或意义
4.析原因
5.提办法
6.联类似
7.作结论
出示学习目标:
从写作原因的角度分析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
三,示例一
就“食品安全常出问题”这种现象来分析原因,如何打开议论思维?
思维角度:所涉及的对象有谁?
一、生产、经营者—分析原因
二、老百姓—分析原因
三、政府部门、执法部门—分析原因
•以“食品安全常出问题”为例的“析原因”的论证段
•这几年,食品安全常出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者缺乏公德心。

一些不法商人往往为了一己经济私利,不注重食品质量,不惜昧着良心去伤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

•二是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每次都是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才引起我们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格外”重视,才“兴师动众”加大打击力度,才会追究某些人的责任。

三是执法部门处罚过轻。

正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言,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之所以有人敢铤而走险,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了。

据笔者所知,一般出了食品安全问题,以罚代法的现象较普遍。

四是百姓也有认识上的误区。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有贪便宜的心理,认为只要好吃、花钱少,那才是最划算的。

没想到越是便宜的食品背后可能隐藏着大的安全隐患。

好多“三无”食品,其价格虽便宜,但一直是食品安全事故重灾区
•食品安全常出问题”为例的“析原因”
•一、生产、经营者缺乏公德心二、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三、执法部门处罚过轻四、百姓有认识上的误区

•方法归纳一1、这一事件/现象中,涉及哪些对象(直接/间接)
•2、涉事各对象在这一事件/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挖因)
•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训练。

部分城市里城管和小商贩有矛盾,城管指责说:小商贩是刁民,不理解不配合城管执法。

商贩骂城管:野蛮粗暴,吃着皇粮,不体谅百姓的生计。

二者矛盾十分突出,有的甚至出现流血事件。

•城管和小商贩为什么出现矛盾与冲突?可从哪些角度(方面)打开议论的思
维?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有关职业乞丐假乞讨的新闻报道屡屡登上头条。

据不完全统计,每100个乞讨人员中至少有95个是职业乞丐,有的省份还有专门的乞丐村。

职业乞丐已遍布各大城市,白天,他们跪在街头,磕头祈祷,念着行行好、救救我,晚上,他们却坐在中高档餐厅吃着大闸蟹,喝着美酒,随意挥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阅读下面文段,
•思考:作者如何打开分析原因的思维?
•内因(个人原因):
•1、怕吃苦,好吃懒做
•2、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外因(社会原因):
1、忽略精神生活的建设,金钱至上。

2、监督机制的缺失
3、其他人:同情心
方法归纳二内:主观认知、性格品质、志趣追求、人生经历
外:他人、家庭、学校、社会风气、制度、国情、历史、文化、人性特点、民族特性
四,展示学生的习作:师生共同评价(高铁霸座男)
练习二
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或媒体稍有宣传,或某些专家略加点拨,百姓就闻风而动,上演一出出抢购风潮。

百姓除了抢购生活用品如食盐、大蒜、生姜、茄子、绿豆等外,甚至抢购房子、汽车等。

为什么出现这种抢购风潮? 可从哪些角度(方面)打开议论的思维?
•1、内因:恐慌不安烦躁;
•盲从跟风冲动;
•知识匮乏;
•贪小便宜…
•2、外因
•伪专家推波助澜;
•媒体夸大宣传,甚至炒作;
•政府引导滞后;
•社会风气的浮躁,不安全感强;
•不良商家囤积大量商品,等待高价出卖,牟取暴利

五,课堂小结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学情分析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位题目材料,要求考生紧贴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写作上,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针对性、实效性、说理性在以前的写作中,学生对时评类作文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这种文体的写作思路基本能把握。

只是在展开议论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从原因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事件或者某个现象,一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从而学会阐述自己的看法表明态度。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效果分析
在教学这节课的准备中,我将课标和学生地习作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我又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选取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应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方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和学生小组探究讨论法。

整节课堂基本流畅,达到了教学预期,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节课的课堂整体上看比较流畅,但当堂训练明显有些不足,学生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训练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之思维》教材分析
时评类的作文就是命题者在题目中直接要求考生阐述看法或者就材料中的现象进行评
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类作文通常不是简单的让考生进行是非的判断,或者对某个现象进行褒贬,而是要求考生统筹材料的整体内容,写出自己的看法。

该题型的立意方向较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进行深入论证即可。

具体写作中,可以议论的角度很多,本课重点从原因的角度分析。

包括从涉及的对象去挖原因,从主体对象的内外因去挖掘原因。

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评测练习
一、温故知新:
结合前几周的写作训练,回顾议论文怎么拟标题,怎么开头。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训练。

部分城市里城管和小商贩有矛盾,城管指责说:小商贩是刁民,不理解不配合城管执法。

商贩骂城管:野蛮粗暴,吃着皇粮,不体谅百姓的生计。

二者矛盾十分突出,有的甚至出现流血事件。

城管和小商贩为什么出现矛盾与冲突?可从哪些角度(方面)打开议论的思维?
2,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或媒体稍有宣传,或某些专家略加点拨,百姓就闻风而动,上演一出出抢购风潮。

百姓除了抢购生活用品如食盐、大蒜、生姜、茄子、绿豆等外,甚至抢购房子、汽车等。

为什么出现这种抢购风潮? 可从哪些角度(方面)打开议论的思维?
3,练习:
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

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也叫“傍老族”。

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之间。

据调查,这一现象在中国以相当普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如何打开时评类议论之思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A.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学生能够在写作中体会到如何分析时评类文章的原因.
B.达到了教学三维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深刻理解了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写作能力。

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理性分析。

实现了对情感,价值观的科学教育。

不足之处:1、本节课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刻,教师引导也不够到位;
2、课堂安排前松后紧,最后的习作未能当堂完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充分的备课展现知识点是不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细化课堂时间安排,多给学生安排讨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知识点,去分析,这样的课堂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之思维》课标分析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

把时评的热点题目,重新拿来作为高考的作文题,就是期望唤起学生对时评这种文体的重视,高考作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