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2、关键期是著名的习性学家()1935年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A.弗洛伊德 B.洛伦兹 C.斯金纳 D.巴普洛夫3、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 )。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7、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8、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D触觉)。
A.味觉B.视觉C.嗅觉D.触觉9、一般认为,婴儿从()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10.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
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11.“视觉悬崖”试验说明了儿童已有了()。
A.深度知觉B.方位知觉C.形状知觉D.大小知觉12.幼儿的记忆以()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13、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两岁半岁左右 D.三岁左右14.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
A.有意记忆B.再现C.再认D.无意识记15.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16.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
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17.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进行思考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18、在()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形式运算思维19、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阶段?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0、“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
A.自我中心B.他我中心C.自我—他我中心D.超越自我中心。
21.“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蒙台梭利D.福禄贝尔22.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23.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24.在()阶段,儿童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5.()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A.微笑B.哭泣C.愤怒D.张嘴26.()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依恋感27、8个月的婴儿的目的性增强,并逐步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行为,这时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
一种是陈述,一种是()。
A.请求B.哭泣C.愤怒D.张嘴28、儿童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发展最好,()发展最差。
A.顺序性,完整性B.完整性,逻辑性C.顺序性,逻辑性D.顺序性,连贯性29、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独白和双人或集体的独白三个范畴。
A.重复B.说话C.看图说话D.唱歌30、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下列四种是:(),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和回答。
A.适应性告知B.自言自语C.看图说话D.对话31.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
A.重复B.独白C.双人或集体独白D.命令32、皮亚杰研究了2—7岁儿童的语言,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
A.社会化语言B.儿童化语言C.数字化语言D.逻辑语言33、语言先天获得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得基本上是由先天决定的,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B.皮亚杰C.维果茨基D.乔姆斯基34、语言习得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其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B.皮亚杰C.维果茨基D.乔姆斯基35、以()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使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二认知结构的发展史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A.斯金纳B.皮亚杰C.维果茨基D.乔姆斯基36、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依恋理论将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鲍尔贝D.福禄贝尔37、从那时候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尤其是关注,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目前在一起就很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就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
这时依恋处在()阶段。
A.无分化阶段B.低分化阶段C.依恋形成阶段D.修正目标合作阶段38、婴儿继续探索环境,开始认识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也能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如婴儿用不同的微笑和发声区别不同的人。
这时依恋处在()阶段。
A.无分化阶段B.低分化阶段C.依恋形成阶段D.修正目标合作阶段39.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阶段?A.无分化阶段B.低分化阶段C.依恋形成阶段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40、心理学家()观察孩子在实验中表现,发现儿童有三种不同的依恋模式。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鲍尔贝D.安思沃斯41、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恼不安的表现。
这个婴儿的依恋类型为()。
A.焦虑—回避型 B.安全型 C.焦虑—反抗型D.紊乱型42、这个类型的婴儿显示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由于同母亲的分离,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这个婴儿的依恋类型为()。
A.焦虑—回避型 B.安全型 C.焦虑—反抗型D.紊乱型43、研究发现尽管问题很难解决,但()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解决问题时遇到挫折表现出消极情绪较少,坚持性好,并且能主动及时向成人求助,寻求合作。
A.焦虑—回避型B.安全型 C.焦虑—反抗型D.紊乱型4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
这是因为他们缺乏()。
A.早期依恋关系B.正常母爱C.细心照料D.必需的营养45.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
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46、( )曾经研究了4——9岁的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理解的特点。
发现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有一个发展过程。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鲍尔贝D.戴蒙47、同伴互动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有发展社会能力、发现自我和()的功能。
A.互相鼓励B.共同冒险C.互相学习D.提供情感支持48、有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关系的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包括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A.无分化阶段 B.高级阶段 C.互补相互作用阶段 D.修正目标合作阶段49、哈维斯和玛特森以儿童社会性交往的认知复杂性为基础,把学前期的游戏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种类型,包括()、平行认知游戏、简单假扮游戏、互相补充的交互游戏、合作的交际性的假扮游戏、复杂的交际性的假扮游戏。
A.平行游戏 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50、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和()。
A.各种游戏 B.生活环境 C.教育水平 D.教师的影响5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52.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机制起作用。
A.奖励和示范 B.教育 C.合作 D.游戏53、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等。
A.生活的城市 B.学校 C.小区 D.大众传媒54、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社会行为的认知、对情景信息的识别和()等。
A.学校教育 B.社会文化 C.社会意识 D.观点采择及归因55.下列( )不属于亲社会行为?A.谦让 B.帮助、合作 C.分享、安慰和捐赠 D.攻击性行为56、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
A.打架 B.身体攻击 C.语言攻击 D.敌意性侵犯57、沃尔夫(W0lff,1969)将哭泣分为三种模式:基本的(或称为饥饿的)哭泣、愤怒的哭泣和痛苦的哭泣。
一般认为()的新生儿哭泣便有了明显的分化。
A.6-8周 B.11-12周 C.5-6周 D.3-4周58、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家庭影响、玩具及电视和()。
A.学校 B.社区环境 C.书籍 D.社会认知因素59、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
A.画面丰富 B.榜样 C.刺激 D.社会认知因素60、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
A.他律道德水平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61、在( )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62、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研究时用的?( )A.维果斯基 B.柯尔伯格 C.鲍尔贝 D.福禄贝尔63、下面哪一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 )A.他律道德水平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64、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 )。
A. 超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65、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 ( )。
A.他律道德水平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66、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 )。
A.超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67、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