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中小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内容提要: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进行了此次调查。

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的中小学的真实现状。

在此基础上,教委组织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习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心理调节等方面。

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调查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当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呈现新的特征。

科学、规范地追踪监测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准确及时把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新特点、新动向,对于推动全国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调查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基本道德、心理健康、德育调查监测发现,当今中小学生呈现出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奉献精神、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等新特点,而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有待加强。

本报将连续关注此次监测情况,邀请专家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支招”。

如今,“80后”逐渐跨入“而立之年”,“90后”甚至“00后”开始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当有人习惯用“缺乏责任感”、“自私”等质疑的词汇来形容“新新人类”时,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有多爱国?[调查数据]95.8%的小学生在听到奥运会上奏响国歌时,感到“激动、自豪与骄傲”;93%的小学生认为学校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很庄严;98.4%的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同时,84.3%的中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91.7%的中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调查显示,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感,并且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校园走访:“我爱我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

”新学期伊始,中营小学二年一班召开学习“天津精神”主题班会,小主持人左浩男的这句“开场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回忆起去年在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上获奖的情景,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高二学生陈成达仍然激动不已,他说:“比赛时我们的机器人突然出了问题,夺冠的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但是抬头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赛场内,顿时感觉到肩上的责任,绝不放弃的念头让我们一直坚持到最后。

登上领奖台的一刻,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南开中学义工服务队的学生们则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爱国之情,该服务队一直致力于为社会公益组织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如今已经走过了11个春秋。

队员吴依凡说:“其实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

爱国是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才智;爱国也是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功力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

调查显示,阶级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

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已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力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的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

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平复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德考虑自己的将来。

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时候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人利益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关注自我,也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德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的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代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

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价值观念从是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

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主要的追求。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

3、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调查显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以渐入人心。

另外,进入90年代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十余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以初见成效。

4、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在大家的观念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溺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家把独生子女们戏称为“小皇帝”、“小太阳”,以为他们是被惯坏的一代,事实上家长们只是在家务劳动方面有惯孩子的倾向,但在学习方面却从不马虎,要求之严,标准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长无法比拟的(2)、家长对初中生管得最严。

如果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

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

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心理。

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成为现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难题,国家应大力解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落后的问题,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和保护,中小学生应该科学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的必要前提。

要求中小学生要发扬创业精神,投身创业实践,传统美德,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国家应该努力的灌输中小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

学校是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培养出优秀的师资团队,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避免不健康的思想在中小学生中驻足,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教育中小学生。

用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来制约中小学生,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家庭是影响中小学生的另一重要方面,家长的思想,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活动。

因此广大家长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要用错误的思想来影响中小学生,不要用当前社会的黑暗来提醒中小学生应该要好好学习,不然将来没有好的工作,就不能过上好日子,就要被别人欺负,过的艰辛等等的思想来束缚中小学生的思想,来影响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中小学生也应该多多参加社会实践,用爱心来升华实践的真谛,去实践吧,让温暖在年轻时光驻留;去实践吧,让理想和青春在年轻的时光心间里永恒;去实践吧,让理现想飞扬,让青春歌唱。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是一个充满规则的社会,我们国家与世界接轨,高才能的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高才能的人也应该有高的思想道德素质那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才是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如果只有高的学历和渊博的知识却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那么这个人也只能算是一个废品,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都将是一个祸害;可是如果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没有收到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人对于国家,对于社会也是没有用的。

因此我们在提高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教育和道德一把抓,那样,培养出来的才是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也是真正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中小学生也应该去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社会实践的效益性,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在社会实践中,中小学生会学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会学会如何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会努力的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很好的学习课本中的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能力,提高中小学生个人素养。

为了能够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为了能够拿到更充分的数据,涉猎过多的信息,以达到我们调研的目的,除了通过采访几位中小学生以外,我们还针对调研题目做了相关的问卷,通过问卷的分类调研,我们得到了更好的资料信息。

(四)自我感觉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

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

据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

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

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

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其实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仍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学业压力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主要表现在: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