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图表的制作与简单修饰;
②学会图表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①能根据数据情况设计出柱形图、饼图或者折线图进行数据图表分析;
②能从数据图表分析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提出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信息并从中获取正确结论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养成数据分析的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教师呈现天气温度走势图(让学生观察温度最高的时间段和最低的时间段)
5、师生总结图表的好处。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会图表分析的好处,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图表分析。
让学生体会到图表能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数据统计的结果。
讲解图表类型
向学生呈现图表类型分类表,介绍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三种图表类型。
知识呈现,让学生知道要学会制作哪几种图表。
实践(二)
学生自主学做折线图
1、将操作步骤录像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尝试制作折线图(数据表为“爱果园销售情况表.xlsx”)
2、学生根据屏幕演示的操作步骤进行折线图的设计。
3、为折线图添加图表标题,对折线图进行适当的修饰。
自主实践。
学生在学会制作柱形图的前提下,制作折线图应该更容易些,但图表中的图例、标题等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对任务(二)进行检查与评价
快速巡查学生完成情况,采取同学互帮、教师指导等方式帮助未完成实践任务的同学尽快完成任务。
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学习实践的情况。
安排学生完成作业
1、分析图表(万安中学社团课统计表.xlsx)
2、分析三种图表的数据各是什么特征。
学生能根据不同数据情况选取不同的图表分析。
变式练习:不同数据情况使用什么类型的图表
学生弄清什么情况的数据使用什么图标类型。
评价与总结
对学生实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激励学生。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个人和小组相结合,从学习纪律、学习参与度、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他评、自评、师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
2、数据源的选取。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呈现支出情况表(让学生观察);
2、教师用图表(柱形图)呈现支出统计图,再让学生找一找支出5在有支出的月份中哪一月最高和最低;
3、呈现消费明细表(让学生找出消费最高和最低的项目);
4、教师用图表(饼图)呈现消费统计图,让学生找出消费占比最高和最低的项目;
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饼图的制作,制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讨论、同学帮助或教师帮助来解决,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图表设计的步骤。
对任务(一)进行检查与评价
快速巡查学生完成情况,采取同学互帮、教师指导等方式帮助未完成实践任务的同学尽快完成任务。
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学习实践的情况。
演示与讲解
教学生做饼图
屏幕演示制作饼图的操作步骤(数据表为“非学习型上网时长”分段人数统计表.xlsx”)
模仿与实践
任务(一)
学生自主学做柱形图
1、安排学生根据屏幕演示的步骤模仿实践(数据表为支出明细表.xlsx”)柱形图的制作,让学生总结在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并让学生找一找解决办法;。
2、对图表标题进行适当的修改,尝试对图表的颜色、背景色、文字颜色等进行修改。
关注并严格纪律控制;教学中注意使用任务分层、步骤演示、启发引导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注重小组合作和学生自我学习;引导学生互教互学;要注重赞赏,评价要及时,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制作和修饰图表;
2、不同数据制作相应图表,能从图表分析中获取正确结论;
数据图表及分析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数据图表与分析
姓 名:
学 校: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2019年川教版新教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体验从统计好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要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让这些信息直观、形象生动的的体现出来,就要使用到图表,因此,让学生学会制作图表和分析图表,从图表中直观的呈现数据间的关系或数据的变化趋势并得出结论,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3、学生完成连线题(根据左边数据描述,连线右边的图表类型):
万安中学2月份
至5月份月考语文 柱形图
成绩变化情况;
初一二班“最喜
爱的运动”人数统
计:足球9人、篮 饼图
球14人、排球6人
、乒乓球11人、跳
绳12人;
青少年视力
情况统计:
高度近视10%、中 折线图
度近视20%、低
度近视40%、无近
视30%。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目前已经学完了数据统计的基本知识,能用公式或者函数来完成数据统计,因此他们已经具备对统计好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图表分析的能力。教学中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图表制作的方法,教会学生从图表中如何进行分析并获取正确的结论,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