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有李氏故里、中国药都之称的陇西县,陇西县为定西市下辖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在渭河上游。

东与通渭县相接,南与漳县、武山县毗连,西与渭源县相邻,北与安定区接壤。

一、地理位置:地处西部边陲的陇西古郡为丝绸之路重镇,是秦设三十六郡之一,是李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一座声闻海内外的千古名城。

它的面积不大,却也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陇西县在元明清时期,为甘肃省省会,也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历史发展阶段:早在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始设陇西郡。

汉初,设襄武县。

高祖二年(前205年),属雍州陇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改雍州为凉州;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陇西郡地增置天水郡,时陇西县境内有襄武、首阳、探道、兰干四县并存,由陇西、天水二郡分辖,二郡均隶于凉州刺史部。

隋朝,改陇西县。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武德七年(624年),渭州隶属秦州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属陇右道;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襄武县设置首阳县;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立陇右节度使;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陇西郡沦陷于吐蕃;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唐收复陇右后,恢复渭州陇西郡及属县的建置。

北宋,皇佑四年(1052)于今巩昌镇置古渭寨,元眪五年(1090)升古渭寨为陇西县。

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仍设巩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在陇西设立巩昌卫。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设巩昌,辖有巩昌、临挑、平凉、庆阳四府;康熙六年(1667年),将设在巩昌的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按察使改为巩昌按察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巩昌布政使司移兰州,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巩昌按察使司也移至兰州,改为甘肃按察使。

从此,陕甘分省。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县时,改兰州道为兰山道,陇西县隶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陇西县直辖于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分设行政督察专区,陇西县属于第一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重新厘定各县等级,陇西定为三等县。

1949年8月,中共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政府成立。

二、景点介绍:1.威远楼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无数中华文明,建筑艺术是其翰海文明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陇西这一座文明的古城,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同样是人文环境中的亮点工程。

其中威远楼以独特的结构、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而闻名。

威远楼,位于陇西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取威震远方之意。

为省级保护文物。

孟卜有诗赞曰:“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移建城中。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制铜壶滴漏及更鼓置于其上,在夜间击鼓报更,俗称鼓楼。

明太祖洪武年间,将楼改为五楹,更名为“雄镇楼”。

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扩建为今存的木架三层楼,道光十六年(1836)又加修葺,并将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所铸铜钟移至楼上,击之声闻四达10余里,加上早在元朝时置于楼上的更鼓,俗名“钟鼓楼”。

与鼓楼同时修建的四大城门,东有永安门,南有武安门,西有静安门,北有清安门。

层楼角楼均已毁,惟独威远楼雄踞县城中心。

此楼通高26米,台基高11米,楼高15米,长27米,宽17米,一楼负撑栋柱24根,四角檐牙高啄,瓦缝参差,檐下斗拱102朵,楼内梁架扶持制约,结构紧密,垂脊兽头,昂首高蹲,戗脊套兽,栩栩如生,为陇西一雄伟建筑。

顺着台阶登上威远楼,映入眼帘的是头门上的“南安北辰”匾额,意即:来到南安福地,巍巍钟楼就如北极星一样给你指明方向。

二门匾额为“襄武屏翰”,意即:巍巍钟楼之城垣是一道坚实的屏障,保护着古襄武邑人民安居乐业,平安生活。

立于楼上除饱览雕梁画栋的丹青彩绘巧夺天工之外,还可鸟瞰陇西县城和渭水两岸的秀丽风光。

2.仁寿山森林公园仁寿山森林公园,是陇西境内一座闻名遐迩、颇负盛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边仁寿”美传。

仁寿山森林公园前身为仁寿山公园,1997年晋升为甘肃省省级森林公园。

仁寿山公园树木葱笼、殿堂林立、凉亭巧布,成为游人踏青游览、逢节聚会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的“李氏祭祖节”、“朝山会”在这里举行。

漫长的战祸,使佳仁寿山风景区遭到破坏;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树木、古建筑破坏殆尽,仁寿山成为一座秃山。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中共陇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仁寿山公园。

仁寿山公园山上游览区东有道教三清殿,西为佛教十方寺,旅居缅甸华侨付凤英捐赠的三尊玉佛莅位。

陇西堂”陈设东院大殿,为研究甘肃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恋恋不舍架起了联谊桥梁。

中院为曲径游廊,雄居仁寿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东西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一览无余。

万株侧柏、云杉、国槐把仁寿山装扮得香氧氤,风景宜人,牡丹、芍药、月季、菊花、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竞相吐艳,吸引着万千游客。

3.李氏祠堂“李氏祠堂”又称李家龙宫,始建于唐初,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开发陇西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

李家龙宫(李氏祠堂)毁于唐末,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以后数度遭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进行部分增建,解放后改为学校,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唐朝贞观年间,陇西已成为丝绸南路的名城重镇之一,唐天子重视在李氏的发祥地、发迹地的陇西宝地建立宗祠庙,意在光显祖宗、威镇远方之意,并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匾额,钦准皇家子民及当地官员前来祭拜。

李家龙宫(李氏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建筑风格为宫廷式建筑,称宫者,不但规模大,且规格也高于庙。

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李家龙宫的地位由此可见。

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根深叶茂。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

至今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

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

明万历五年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筹资,重建李家龙宫,由于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

增建后的李家龙宫,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

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

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曾于任期内在“北天第一门”上悬有“仰弥高”竖匾额,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

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

明建李家龙宫(李氏祠堂)总体建筑体式是“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

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及大小殿阁建筑群,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

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主殿及两侧殿均飞檐翘角,群龙盘脊。

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陇西房始祖李崇等李氏先祖塑像,香火甚旺,龙宫北殿屋脊上的九条龙即为“九五至尊”之意。

后部为后花园,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别名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

每座山上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内有塑像,掩映在绿荫丛中。

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琪花瑶草,点缀其中,此谓之“后五山”。

4.文峰塔文峰塔位于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迎春堡村南高约30米二级台地中央,侧北建一六角亭,亭对面不远处是塔坪庙院,东、北两侧各有人行道蜿蜒而上,南面有车行路道通向山梁,北面台地下有文(峰)鸳(鸯)公路经过,西北角是塔坪公路管理所。

占地面积12.5平方米。

是一座直径4米、高24米的七级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

塔基方形,边长8米、高3米,塔身八角形,转角处砌成抹角倚柱,4—7级各面均有砖砌券形壁龛,层间叠涩出檐,檐下施菱角纹,顶层檐角安置铁制风铃,塔顶为八脊置兽攒尖式。

刹为九重轮环的相轮,呈枣核状。

此塔宝刹凌霄,雄伟壮丽。

是陇西县保存最久、最优美的佛塔,也是定西市仅存的一座清塔,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署色苍茫攀塔坪,巍峨墨绿自从容。

云霄飞来文峰塔,高耸陇右秀玲珑。

”陇西古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文峰塔是陇西县保存最久、最优美的佛塔,也是定西市仅存的一座清塔,宝刹凌霄,雄伟壮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但遗憾的是,由于文峰塔宣传力度不够,许多甘肃人、甚至本地人都不是很清楚这座清代建筑的来龙去脉,外地人知晓的更是聊聊无几。

因此,伴着世纪的沧桑,沐浴着远古的风情,在仰慕文峰塔记录陇西古城千年历史的同时,也叫人感到了一丝丝的落寞……三、美食篇:1.陇西腊肉陇西腊肉为地方传统风味食品。

陇西腊肉:其地旧属巩昌府,又称巩昌腊肉。

其原料,选用岷县山区闾井一带的蕨麻猪,该猪体形小,多不过百斤,腿细、皮薄、肌肉紧密。

由于野外牧养,多运动,致瘦肉比例高,且滋味鲜美。

成品肥瘦相间,红白分明,滋味醇美,瘦肉不柴,肥肉不腻。

蒸熟或煮熟后,香味扑鼻,诱人食欲。

2.荞粉荞粉,色酱红,如老人饱经沧桑的脸。

荞粉用荞麦面为主要原料。

先说制粉面,将荞麦用水喷湿,搓破皮,倒入盆内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晒干,粉面制成。

时珍本草里面藏,东西汉代御厨张;沿传演绎陇荞粉,降气醒酒含芦丁;四乡街坊携八方,陇西荞粉渊源扬。

3.麻腐角儿麻腐角儿不常见也不常吃,因为现在农村种麻子的渐少,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麻腐角儿的主料自然是麻腐。

欲吃者坐在小板凳上,笼高人低,抬头张望,好象待脯的鸟儿似的,卖主在冒着热气的蒸笼里取出麻腐角儿,放入瓷碟,浇了翡翠麻油,抹上蒜泥,调油泼辣子,食者接了碟子,用筷子戳破面皮,让麻油和油泼辣子渗将进去,咬得一嘴,满口生津。

有利肠胃、解热毒、滋益精髓、滑肌、滑肠之功效。

4.陇西烧鸡粉陇西烧鸡粉,以鸡肉、鸡蛋、淀粉、菠菜汁及多种调料加工而成,褐汤绿粉、肉蛋兼备,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时凉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热;严冬时热食,鲜香味厚,佐酒极佳,特别是病愈初起,以烧鸡粉滋补则有速效作用,故而南北皆宜,老幼喜食。

陇西烧鸡粉曾被甘肃省商业厅评为名特小吃,刊登于《中国烹饪》杂志。

5.陇西白条党参陇西白条党参,陇西良好的种植条件造就了白条党参的优异品质:其状呈圆柱形,芦下3厘米~5厘米处最粗,长15厘米~45厘米,直径0.4厘米~1.8厘米,具"蛇形根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质较柔软带韧性,皮紧、肉厚、味甘,嚼之无渣,条长直、粗壮,色白质重,品质远好于全国其他产区党参,从而自成一品,国内外用户赞誉不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