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行业竞争分析研究报告

金融行业竞争分析研究报告

企业竞争分析研究报告一、市场运行情况2008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银行间市场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债券品种更加丰富,中短期债券发行比重较大;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下行且阶段性变化显著,收益率曲线整体呈现下移趋势;机构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股票市场低迷,股指震荡下跌,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

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25625.8亿元,同比增加16.9%;2008年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不包含央行票据托管量。

达10.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10万亿元,同比增加19.7%。

2009年,我国金融运行状况呈现出几个特点。

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增幅比上年年末高9.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快速增长: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9.97万亿元,同比增长31.74%,增由比上年年末高13.0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9.77万亿元,同比增长28.21%,增幅比上年提高8.48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保持稳定:在自2008年9月份以来五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2009年利率政策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有所增长:2009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531亿美元,同比多增353亿美元,12月末的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9%。

2010年国内金融环境总体平稳,货币供应量余额约为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2.05万亿元,同比少增1.08万亿元。

2011年上半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

6月末,M2余额为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比3月末低0.7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增速比3月末低1.0个百分点。

6月份,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量有所减少,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上升;货币市场交易量有所减少,市场利率整体大幅上升;现券交易活跃,银行间债券指数有所下跌,交易所国债指数继续上涨,6月份,股票市场指数先跌后涨,成交量继续减少。

二、行业政策分析2008年中,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针对沿海地区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的苗头,政府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9月以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迅速转到了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并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

在继续稳步推动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券发行的同时,允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中期票据,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2009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操作规程》、《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提高金融债券发行审核的透明度,健全市场约束与风险分担机制;规范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业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人员行为的市场自律。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创业板及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新股发行机制;出台关于证券公司监管的相关规定,促进证券公司持续规范发展,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财政部等四部联合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股转持行为。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通知,规范中央企业参与期货衍生产品业务交易的行为。

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基金的评价业务与销售市场秩序;出台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强化期货公司的合规经营意识。

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的管理办法,有序地推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展相互投资试点。

2010年内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达到2.75%和5.81%;12月,执行下浮利率、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27.8% 和29.16%,比年初分别下降5.39个和1.10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43.04%,比年初上升6.49个百分点。

2010年内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长。

为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明确创业板企业上半年报告的内容与形式。

并于2010年10月发布《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的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以及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

为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缓解保险资产配置压力,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8月发布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现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进行了细化和调整。

9月,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明确了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企业股权的条件、范围及上限等。

2011年下半年开始,考虑到经济内在扩张和通胀的压力依然较大,加上国际经济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会不时出现,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严格控制CPI过快上涨,合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严密防范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宏观竞争格局从中国金融企业营业收入上来看,本次调研总计50家企业,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仅这一区域营业收入就占到所有营业收入的72.87%。

而排在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区域为华东和中南地区,其营业收入占总营业额的比例分别为15%和12%,跟第一名华北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排在前三名的省市分别为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其所占比重分别是72%、13%和12%,同样,第一名远远超过第二名的数值。

从中国金融企业数量上来看,主要分布于华东和华北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40%和30%,占到受调研企业数量的70%,集中度比较高,呈双雄争霸之势。

由此可以看到,不管是从营业收入,还是从营业数量来看,中国金融行业的聚集度比较高。

但是华北地区以较少的企业数量获得了最多的营业额,说明其经营能力很好,而华东地区数量最多,营业收入只占到华北地区的五分之一,其营业能力,品牌经营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金融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水平看来,华北地区的CBI均值分别为73.4455,远高于全国均值53.0609。

而其他地区的CBI均值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华东地区,企业数量比最多,但CBI均值仅为49.074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华东地区的金融业只是注重量的发展,而品牌竞争力需要很大的提升。

北京、上海、广东五省市的CBI得分分别为80.7703、52.4128和66.7696。

我们看到,北京市CBI均值远高于均高于行业平均值53.0609,广东CBI均值稍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上海金融企业数量排名第二,但其CBI均值却低于全行业平均值。

中国金融企业远不止50家,这50家企业是众多金融公司的典型代表,从中可以分析中国金融企业的竞争情况。

金融行业是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金融企业目前已形成独霸天下的竞争态势,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金融行业的发展仍处于竞争劣势,这些地区需要成长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企业带动区域行业的发展。

四、宏观环境1、政治环境去年,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开放金融市场,监管层也倾向于逐步放开市场,并且一些股改之后的大型国有金融企业,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等,纷纷回归A股市场。

在这一系列利好因素的作用下,金融行业出现了繁荣。

2、经济环境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房地产和股市异常火爆。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外国投资者都看好中国市场,大量外国资本涌入中国市场。

但是,在今年年初,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央行连续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也抑制不了经济过热,央行还使用一些其他方法防止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物价上涨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高房价也从一个经济现象演变成危及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3、文化环境中国由于历史原因,金融业的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断层,至今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金融体系。

而且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

中国原本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也没有形成现代商业。

再后来,受马克思激进的政治干预思想的影响,很多商业活动是被禁止的。

例如,中国人对房地产的认识就都不同于西方,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开发商富豪和房奴,就像地主和农民,土地问题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上都是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动荡的问题。

4、技术环境中国金融业尽管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如网上银行,ATM机等等,但是,由于商业信用的缺失,有很多涉及信用货币的业务都没有开展,也缺乏相关技术。

五、行业分析中信银行原称中信实业银行,创立于1987年,2005年底改为现名。

中信银行是中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一,总部位于北京,主要股东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

西班牙对外银行斥资约50.2亿港元购入中信银行5%的股权,还可选择增持中信银行的持股比例至10.07%。

2007年4月19日,中信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中信银行为中国大陆第七大银行,其总资产为12000逾亿港元,共有16000多名员工及540余家分支机构。

它是香港中资金融股的六行三保之一,是继工商银行又一个A+H同步同价上市的内地银行中信银行的主要产品:•中信银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为公司及个人客户提供资金产品及服务,并从事自有资金的资产管理和交易。

其中交易和销售的主要产品包括外汇买卖、固定收益产品、衍生产品等,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客户涉及个人、公司、金融机构等。

资产管理主要指有价证券债券投资及交易。

• 1. 银行储蓄/债券产品• 2.银行贷款产品• 3.银行银行卡产品• 4.银行代售基金产品• 5.其他银行理财产品中信银行的经营概况•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信银行公司银行业务在巩固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小企业金融、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新兴业务,公司银行多元化业务体系得到巩固和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