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_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播放视频:转基因荧光鱼的诞生,引入新课回顾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试画一个流程图,简要地表示出其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1、中心法则的提出1957年,克里克的一个猜想: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

中心法则在后来的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被揭示后获得公认,中心法则实质上蕴涵着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类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其产生和发展则与人类对核酸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密切相关。

其实生命的本质就是遗传信息的流动,整个生命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保证遗传信息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准确无误、顺畅及时地进行流动。

随着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人们发现中心法则也存在一些不足。

[大家试想一下,在生物界是否还有其他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2、中心法则的发展[资料分析]资料1:1965年,科学家在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像DNA 复制酶能对DNA进行复制一样,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

资料2:1970年,科学家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资料3:1982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由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在脑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的。

这种因错误折叠而形成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可能促使与其具有相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发生同样的折叠错误,从而导致大量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形成。

这些修改都被证实了吗?[讨论]1.你认为这些资料是否推翻了传统的中心法则?2.你能不能试着画修改后的中心法则3、中心法则的地位中心法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简约、最本质的规律,掌握这个规律对生命本质的把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中心法则在信息角度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中心法则为现代生物学理论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遗传、发育和进化是最基本的三大生命现象。

4、进一步思考总结:(1)以DNA为遗传物资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2)以RNA为遗传物资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何关系?有不同的蛋白质就会使生物体呈现出不同的生理特性,而基因也是通过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从而来调控生物的性状。

[实例分析]实例1、白化病: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

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表现出怕光等行为。

人类的肤色就是由黑色素的含量多少决定的。

酪氨酸酶基因酪氨酸酶酪氨酸黑色素实例2、豌豆的圆粒和皱粒: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编码淀粉分支酶的正常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不能正常合成正常合成蔗糖不能合成为淀粉,蔗糖含量升高蔗糖合成淀粉,淀粉含量升高淀粉含量低的豌豆由于失水而显得皱缩淀粉含量高,有效保留水分,豌豆显得圆鼓鼓(性状:皱缩)(性状:)由这两个实例大家可以总结出什么共同点?结论一:基因→酶→代谢过程→性状实例3、囊性纤维病:该病是北美白种人中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汗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升高,支气管被异常的黏液堵塞,常于幼年死于肺部感染。

研究表明:其病因是一个跨膜蛋白(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

实例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正常人的红细胞呈中央微凹的圆饼状,而)这样红细胞容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患者的红细胞是弯曲的镰刀状。

(P80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控制血红蛋白形成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变化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红细胞呈镰刀状容易破裂,患溶血性贫血大家再总结一下,这两个病例有什么共同点?结论二:基因→蛋白质的结构→性状实例5、人的身高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其中每一个基因对人的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人的血压、智力、长相、记忆力、性格、自尊、对社会的态度等。

结论三:有的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实例6、玉米叶绿素的形成至少涉及50个不同位置的基因;玉米糊粉层的颜色涉及7对等位基因;果蝇眼睛的颜色,至少受到40个不同位置基因的影响结论四:有的基因可以控制多个性状延伸: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是扁平的叶片,而浸在水中的叶片深裂成丝状。

为什么基因一样,却呈现出不同的性状呢?结论五:生物的性状= 基因 + 环境三、细胞质基因1、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也能进行半自主性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着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我们习惯上把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叫做细胞质基因。

2、由于人和高等动物的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线粒体DNA)控制的性状由母亲传给后代,这一特点称为母系遗传。

母系遗传不是指性状由母亲传给女儿,而是传给所有子女。

[知识小结]1、总结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2、总结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课堂反馈]1、关于遗传的“中心法则”是指()A.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B.遗传信息的解读过程C.遗传信息的遗传规律D.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3、下图所示的过程,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A、①②B、③④⑥C、⑤⑥D、②④3、白化病患者的毛发呈白色,皮肤呈淡红色。

其患病的根本原因是()A.皮肤和毛发等处细胞中缺少黑色素B.皮肤和毛发等处细胞中缺少酪氨酸C.皮肤和毛发等处细胞中缺少酪氨酸酶D.皮肤和毛发等全身细胞中的基因不正常4、囊性纤维病发病的直接原因()A.CFTR蛋白结构异常B.氯离子转运受阻C.CFTR基因缺陷D.细菌的繁殖5、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可由多对基因控制B.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C.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D.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就相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DNA的结构以及基因的定义,对于DNA的复制和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也比较了解;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知道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但并没有形成“基因——蛋白质——生物性状”这三者关系的整体认识。

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形成学生对基因如何控制性状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网络。

高一的学生相对比较沉静,参与思考但不主动发言,因此在课堂上要加强问题引导和指导动手写的过程,多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效果分析本节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

中心法则是生物学的核心规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是对三者关系的总结。

在讲授本节课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一些资料供学生分析,从而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复习回忆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在此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提出中心法则,进入新授内容。

安排学生分析资料发现中心法则的不足,进行补充,再分析课本的四则资料,讨论得出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最后补充细胞质遗传。

本节课逻辑性比较强,条理清晰。

设置四个探究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新课标理念,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下面来简单分析本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导入既回忆了之前的内容,又巧妙的引出了新授内容——中心法则。

这样的设计既能够让学生全面的回忆之前所学习的内容,又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对新课的引入比较自然。

对中心法则的发展过程,也是让学生们通过分析资料得出,更能让学生牢记中心法则。

探究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这一部分,让学生们结合课本和学案,对给出的四则材料分别进行分析,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两个途径。

比起课本的大段文字,学案的流程图式设计更能让学生捋清楚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并能够在填空、跟着箭头思索的过程中,分析讨论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这一探究内容比较简单,不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是由学生单个回答,分析三则资料总结出一种性状可能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最后补充细胞质基因与遗传。

本节课的氛围比较活跃,为学生们提供了学生讨论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同学们也都能够充分的运用这些机会,表现自己,教研活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纷纷赞扬了这些积极踊跃的学生。

我为学生的表现骄傲,希望能够继续共同努力,共同留下一段美好而又充实的回忆!教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2节的内容。

必修2教材大部分内容属于分子水平的知识,其中各章节联系紧密,互作铺垫,基因的表达在其中起到中心的作用,其它内容都是围绕它进行的。

本册课本概念、原理复杂且抽象,学好基因的表达是关键。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主要是在学生了解了基因的概念,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中心法则及其发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为下一章的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做铺垫。

评测练习1.中心法则是指()A.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B.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过程和表达过程C.DNA复制以及转录和逆转录的过程D.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2.基因控制性状的主要途径是()A.DNA(基因)→蛋白质(性状)B.RNA(基因)→蛋白质(性状)C.DNA→RNA→蛋白质(性状)D.RNA→DNA→蛋白质(性状)3.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A.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B.信使R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C.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D.细胞结构的多样性4.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是()A.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B.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包括A和B两种方式5.白化病病人出现白化症状的根本原因()A.病人细胞内缺乏黑色素B.病人体内无酪氨酸C.控制合成酪氨酸酶的基因不正常D.长期见不到阳光6.下图是红色面包霉(一种真菌)通过一系列酶将原料合成它所需要的氨基酸。

据图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若基因A被破坏,则向培养基中加入鸟氨酸,面包霉仍能存活B.若基因B被破坏,则向培养基中加入鸟氨酸,面包霉仍能存活C.若基因B不存在,则瓜氨酸仍可由鸟氨酸合成D.基因C不能控制酶C的合成7.从单尾金鱼卵细胞中提取RNA注射到双尾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双尾金鱼中有一些出现了单尾性状,这是因为该单尾金鱼RNAA.是单尾金鱼的遗传物质B.是能转运氨基酸的RNAC.作为直接模板控制合成蛋白质体现相应性状D.是单尾金鱼核糖体的组成成分8.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基因和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B.基因可以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C.基因可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9.蒜黄和韭黄是在缺乏光照的环境下培育的蔬菜,对形成这种现象的最好解释是()A.环境因素限制了基因的表达B.两种均缺乏肥料C.叶子中缺乏形成叶绿素的基因D.黑暗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10.有关基因与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基因都控制合成一种酶B.酶的遗传信息在信使RNA的碱基序列中C.基因的转录、翻译都需要酶D.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的基因和酶是相同的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方式,我针对教学内容查阅了大量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修改后,运用于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例如视频、框图、动画、图片等媒体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也节省了课堂写板书的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