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和发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当然要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会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对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起到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由某些名人或伟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定的;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在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也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这个社会现实存在的一些客观情况出发,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以此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文化的本质狭义的文化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文化有三大特点:第一,属人性,即不同于自然又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化形式;第二,社会性或群体性,即它是孕育、生成于一定群体之中又适应这一群体需要的人化形式;第三,多样性,即独特的、相对隔离的群体在独特的环境中,会形成式样各异的文化形态。
广义的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
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全球化。
一个社会系统,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定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出发,从社会存在的现实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我国的竞争力。
2、信息化。
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封闭的状态中都无法实现现代化。
而且,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再过从前那种孤立、封闭的社会生活也是不可能的。
现代信息系统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都成为世界的一员。
我国的文化建设也要顺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社会的信息化这个趋势出发,更好地建设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以使我国的文化提升一个台阶,从而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
3、市场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4、文化商业化。
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
以标准化、大批量、可复制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对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为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必定会促进我国社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
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会为文化的再次发展和繁荣提供好的环境和客观条件。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汇聚民族精神,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整体性和统和性是维持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角互动中,文化既具有联结彼此的纽带功能,又发挥着沟通彼此的润滑效用。
文化的系统性是形成各种规范和制度的前提,制度化则将文化纳人“软实力”体系,进行规范性调控。
在制度化中,最关键的是将核心价值观制度化,通过各种指令性、许可性、禁止性条款,使意识形态始终在文化制度中占有核心地位,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共同体结构。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目标文化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加强的性质。
文化不仅是国家决策的深层动机,而且在经济实力相对确定的条件下,以它为代表的非经济因素往往成为决定变量,对综合国力最终起着倍增或递减的效应。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也开始注意到“软实力”在增强国家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拓展外向影响,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我国正在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体系,这种先进文化不仅能够内向聚合,在社会内部形成共有观念,而且能够外向辐射,在国际社会赢得实力名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总之,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
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
"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
"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结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