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谈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谈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谈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开展,绝非易事。

随着深入的教学实践,小组合作学习自然又演变出新的问题。

我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发现,语文小组合作经常停留在背背书、收集资料、精彩文段阅读等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因此,经过大量的调查,深入分析,希望做进一步的深度探究。

(一)将目标泛化变为具体有效化
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重视备教材,忽视备学生;重视教学目标展示,忽视具体可操作性,重视小组学生知识积累,忽视小组成员的个性发展。

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使学生无从下手合作,或者合作效果一般。

因此,教师要做好有效的学前决策,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首先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有效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建立在有效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兼顾学科教学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关注语境体验和语言实践,落实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和指导;注重思维培养和个性发展,在对知识积累、分析和吸收的同时,让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广阔性分别得到有效发展;重视合作交往和共同体验,发掘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人文价值,接受思想熏陶,实现人格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提升与整合。

其次为合作小组成员制定成长目标和计划。

合作学习的成长目标可参照教学目标制订,但它比教学目标更关注个体的学情。

因为每个
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都是不一致的,不同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希望自己达到和实际能够实现的目标更是各有不同。

为此,成长目标和计划的制订应包括集体成长计划和个人成长计划两方面。

(二)将内容随意变为合理有效化
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随意性大,一些问题或缺乏思维容量,或过多过滥,或缺乏梯度,或操之过急,或脱离语文的特性,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课堂,这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能力,保证内容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适宜合作学习呢?一是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二是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三是方法不确定、答案不惟一的开放性内容;四是大部分都有意见要发表的内容;五是课内向课外适当扩展和延伸的内容。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就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说、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

同时平时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

同时也能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随后,联系我国的
西部大开发,请学生小组讨论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而接下来的说话练习则能引导学生在感悟后自己发出“救救仙湖”,“救救人类自己”的呐喊。

(三)将学生参与度不匀变为有效参与
由于一些班主任在座位安排上主要根据成绩、身高和纪律,较少考虑学生性别、个性、气质、基础等因素,而日常课堂教学如果简单的把前后桌的同学分成一组,就很容易造成各组之间水平相差悬殊。

如此能力较强的一组,很容易地成为活动中的“明星”。

反之,弱势学习小组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受挫而成为旁观者,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意义。

一些班别的小组虽然精心设计,并且是名实相符的,但是也存在合作学习的学生个体各自的参与程度严重不均的问题。

学习优秀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思维活跃,俨然是小组中的“权威”,其他学生则似乎成了“多余人”,懒于思考,坐享他人之成。

这使得合作学习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因此,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尊重、差异互补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首先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亲和等把四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鼓励不爱讲话的同学先说、多说,教会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可以避免优生“唱戏”,差生“观戏”的局面出现,充分调
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使全体都得到了锻炼。

例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收集资料、分享资源、讨论疑惑、代表发言、整理组合新的内容,每个小组角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这样,保证了每个组员的全程有效参与,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四)将浅度合作变为深度合作
在我们庆幸合作热情给点燃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关注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要保证合作与竞争相结合,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一些优秀的学生是否为了照顾一般学生的需要,把急促的步子放缓慢了?一些没有个性的同学是否掉进了人云亦云的困境里?合作的终极目的是开发每个个体的学习智力,发展每个个体的健康人格,因此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保证,而小组合作应该是每个个体的升华,某些课堂热闹有余,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足,那么合作探究的效果终究还是很肤浅的。

因此在布置小组合作之前,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

既要充分考虑到中下等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机会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更要让优秀学生不须扬鞭自奋蹄。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这篇古文的前一周,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显神通,利用多种途径走近它,了解它,如:你知道作者写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的背
景吗?你能搜集到有岳阳楼的资料吗?你能找一首熟悉又喜爱的曲子配乐朗诵这篇古文吗?你有哪些独特的记忆方法记住诗中的生字?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交流时,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兴致勃勃地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结合自己的疑难问题倾听他人的意见。

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五)将评价机制模糊变化为规范机制
要使每个同学都能持久地保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热情,必须有可作为动力的评价机制。

评价既要体现个人的努力因素,又要体现集体合作因素。

但是不少教师对过去分数的评价不满意,对复杂的表格量化也不胜其烦,有没有行之有效但不分流太多精力的评价机制方案呢?
1、等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评价建议:“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法,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

”我设计一份“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成长记录”,其中包括“课堂表现”、“合作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合作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课内外作文评价”、“合作态度”、“写作及参赛成果”等项目,每周开一次小组长会议评价,从而指导下周的学习。

我认为语文和其他科目不一样,不应该以分值
来衡量,而应该以“优、良、中”三个档次来衡量。

2、情感评价
课堂上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评价到位。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首先要耐心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还要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以便进一步探讨。

反馈评价时将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和老师师评相结合,其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点评。

3、注意评价的技巧,重视小组结论。

合作结束进行发言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各小组的代表汇报时,把“我认为”,表达为“我们认为”。

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应该把常常说的“你说得真好”表达为“你们说得真好”。

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为教师评价的不是最后发言者的功劳而是小组的功劳,并为小组而骄傲。

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小组结论。

三结语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
展”。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值得我们老师不断做深度有效的探索与研究。

相关主题